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宵节只是城市人的节庆

(2013-02-24 20:33:29)
标签:

文化

元宵节只是城市人的节庆

 

 

 

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习俗中,所谓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只是城市人的节庆称谓,而在乡村农家则是把这一天当做年节中的“尾巴年”过的。俗称腊月二十四为小年,腊月三十为大年,正月十五则为“尾巴年”。最重要的是,元宵节和“尾巴年”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元宵节主要是城市里的市井热闹,属于城市文化景观;而“尾巴年”则是属于乡村农家的节庆。它们是在千百年农耕社会里形成的两种节日,城乡各行其是,古来就有差别。

 

这从古人元宵诗词里就可以看出来。最有名的元宵诗是【宋】欧阳修《元夕》:开头就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分明是城市的光景,后面的“月上柳梢头”,也大概是街道湖堤院落之柳,比如鲁智深拔起的那种。而唐代苏道味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有“金吾禁夜”,分明是城门里头的事迹。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末尾一句更说明城里人与乡人有别。可以说,所有关于元宵的古代诗词,无一不是说着城市里的热闹。当然,乡下人在这一天,也有到城里看热闹的,所以有民间小调唱“夫妻观灯”云云。

 

那么,离城市很远的广大乡村人,他们不能到城市里观灯,正月十五是怎么过的呢?据我所知,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乡下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元宵节”,不管城里人怎么闹花灯也好,“人约黄昏后”也罢,他们只管老老实实呆在家里过“尾巴年”。农村的“尾巴年”虽说比城市里“元宵节”寒碜,倒也很有些风味和讲究。首先就吃货来说,乡下人也吃汤圆,不过他们不准叫汤圆,而是说“得元宝”。为什么?因为这汤圆的“汤”和“摊”音近,怕“摊上大事儿”了, 所以要避讳,代之以“元宝”,图个发财的吉利。可见绝大多数乡下人从来就是既想富起来而又怕事的,他们不懂得只有不怕事才能发大财的硬道理。再就景观的来说,乡间“尾巴年”虽说不挂花灯,却是要把每个房间里都点上灯的,而且要彻夜通明。不仅如此,人们还要给故去的亲人坟头上都点上灯笼。所以正月十五夜里,乡村里不仅千家万户灯光通明,漫山遍野也“灯火阑珊”,把传统年节的悠悠亲情完全映照出来。

 

这是说古人,那么今人呢,元宵节和“尾巴年”的差别就更大了。大家知道,春节期间,整个中国出现了一个人流大奇观,大多在城市里打工就业的人都回到农村老家过了大年,现在又都返回到了城市。那么,在元宵节里,举国大小城市的热闹非凡就不用说了。可是,在冷落而广袤的农村呢,那些留守在空心村落的老人和儿童、那些依旧困顿在几亩责任田里的农夫和农妇,他们当然没法围观现代都市元宵的灯火,也许就按照“尾巴年”的传统习俗,把外出打工的家人空房的灯也点亮着、给亡故的亲人坟头送上灯笼;也许连“尾巴年”都没有心思过,一如平常。只是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被城市元宵的灯火掩盖着,人们都心照不宣罢了。

 

所以说,元宵节是城市人的热闹,“尾巴年”是乡村人的习惯,自古以来就城乡不搭界,而今犹为差别。现在报纸广播电视里只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大讲特讲城市元宵的热闹,把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乡下人过“尾巴年”的实况屏蔽住,这种文化观念上的超前“城市化”,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

 

行文至此,我窗外正楼灯辉煌、鞭炮轰鸣,社区里的花灯大概也正热闹着,然而我的思绪却越过城市的夜空,萦绕着山乡原野。

 

癸巳年元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