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言的“低调”值得文坛反思

(2012-10-22 09:27:57)
标签:

文化

莫言的“低调”值得文坛反思

 

一场由瑞典文学院报幕的迷幻现实主义人间喜剧正在中国上演,既有掌声鲜花,也有板砖臭鸡蛋,更有网上的嬉笑捉弄和尖声怪叫。“莫言”!“诺贝尔”!一时成为最响亮的旋律和台词。

然而这幕喜剧的主角却异常低调,显得极不合拍。这个照片和漫画已经赫然出现在世界各大纸质和网络媒体上的头发稀疏、眯缝着小眼睛的高密乡巴老一直不苟言笑、东躲西藏、言辞卑怯。

他的低调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苍凉感伤。

无论怎么说,莫言是响当当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政府承认,人民欢呼,他是有史以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今后的中国文学史可能会评价他“达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另一个文学高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可以说他会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德国最负盛名的老作家马丁·瓦尔泽说,莫言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可以与福克纳平起平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说:我作为文学院院士的16年里,没有人能像他的作品那样打动我,他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1210我将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说:莫言先生,瑞典文学院向你表示祝贺,现在请你举步向前,从瑞典国王陛下手中接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

这是何等的荣耀,在这种荣耀面前,任何人都只会喜不自禁而难以刻意保持低调,至少也不该忧心忡忡。何况莫言是一位下笔万言、坚强而温柔、内心情感极为丰富的作家。

然而早在诺贝尔奖公布前,莫言就回到了山东高密。离开北京前,为躲避媒体的采访,他把北京的手机留在了女儿处,和妻子带着外孙女回了高密老家。他说:这几年一到这个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媒体都爱找我,拿我说事。我不管怎么说,都会被人批一通。这半个多月来,围绕这件事已经吵来吵去,我对这个奖已经挺麻木了。

1011晚,当莫言接到瑞典学院的秘书电话的时候,他既惊喜又惶恐,莫言说:“作为作家,我身上又多了这么一个光环,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在盯着我,找我作品的毛病挑刺,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再来故意地跟我为难,找我的麻烦?我是不是该低调一些,夹着尾巴做人?”

 

20分钟后,全世界的媒体都炸开了锅,在潍坊、高密宣传部官员的劝说下,莫言同意在他家附近的风都国际饭店开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整场发布会只进行了15分钟就匆匆结束了,原因是莫言要“低调”。

当时,中国央视《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上镜前还没有找到莫言。在节目进行到一半时,编导联系到了正在采访现场的潍坊电视台记者。于是白岩松对莫言进行了现场连线采访。他只是只喃喃地说:

“它就是一个奖状,得奖也并不是证明你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心里也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是成群结队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有很多……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后来,在《新民周刊》记者狡黠地追问下,这位老实人就说了实话:“我一直有意识地跟文学界保持一定距离,不是我讨厌他们,是怕他们讨厌我,我自己应该知趣。凤凰就是凤凰,乌鸦就是乌鸦,我当然是乌鸦。”

无论是瑞典诺奖评委官方、还是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都曾问莫言:你用什么方式庆祝自己获奖?

莫言说:没什么好庆祝的,我想跟我的家人在一起,包一顿饺子吃就是最好的庆祝。后来他们包了一顿饺子,葫芦馅的。而当央视《面对面》主持人董倩问莫言获奖后是否幸福时,他竟回答:“我不知道。”“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

嗣后,莫言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

发言之前,莫言站起身来向全场鞠了一躬,说: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中参加这个会议,在感谢之余也深感惶恐

随场记者注意到,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中,他一直正襟危坐,礼貌地注视着每一位发言者,一次都没有出过会场,不管是如厕还是透透气。记者感叹说:“对于一个57岁的人来说想必不会太舒服”。

而在座的文化大佬余秋雨就如同在青歌赛上一样现场点评:这种从容、平静、低调……这一点真是好。

莫言一直谨言慎行。莫言获得巨大的关注在意料之中,但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除了有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不乏对其道德、人品的各种评说。有人盘算他的奖金和稿酬版税。莫言对各种有关他的说法只是回应说:面对庞大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说,包括很多对我尖刻的嘲讽、挖苦,尽管听了让我不舒服,但是我想还是有它的道理。看到各种说法抛来,我突然感觉看到的这个人似乎不是我自己,只是一个叫莫言的作家,我仿佛成了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进行评价,这样的机会我千载难逢,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人生际遇,必将会受益终身。他说:不论是媒体还是网友,对我作品、道德乃至人品各方面的评说,我都要真心说感谢。

诺奖评委用有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种新的迷幻现实主义风格评价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他却用如此的低调介绍自己的创作和作品:

他说: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

他说:越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懦弱、无用的人,越是在文学作品里面表现得特有本事。文学作品就是把生活当中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在作品里面做到了。有人也说过为什么写作,说是写作的时候,可以把对心爱的女人想说、不敢说的话,在小说里写出来,把对想骂的人不敢骂的话,在小说里骂出来。

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他坦率地说,将近一个月来,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诸多的争论,如同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想说,这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学生态的苍凉,值得文坛反思。

 

 (此文今日被新华博客、凤凰博客推荐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