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说“教育”

(2010-08-31 22:28:33)
标签:

教育

评论

杂谈

分类: 原创评论

“教育”二字据考证来源于《孟子》一书,由此推断,教育的社会化定义也就大概应从春秋时代开始罢。东汉的《说文解字》对教育作了如下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觉得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追求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举个例子。战国时期有个很有名气的纵横家叫鬼谷子,他有两个弟子在军事界比较有名:孙膑和庞涓。孙膑和庞涓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军事家,显然,鬼谷子同志施教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作善”角度讲,鬼谷子同志又是不太成功的,庞涓心胸狭隘,数次陷害同学孙膑,最终落得同学反目,双方刀兵相见,庞同学终于命丧马陵。我们试想,庞涓同学如果胸怀宽广,善于团结同学,不拘一格举荐比自己更有学识的人,那么战国的历史也许会改写成另外一种情况,而恰恰是庞同学的品德方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所以说,教育工作,不单是教授知识,传播技能,更重要的还有引导学生的人生观,指导他弃恶从善,拥用良好的品德。这不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所缺少的追求吗?

记得四年前我送妹妹到师范大学读书,大学一进门有两句标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与“教育”之联系焉然置于人之心上。有了知识,有了某方面的技能,你便具备了为“师”的条件,可以教了;而有了良好的德行、品格端正,你便具备了“典范”的根本,可以育人了,知识一学可以学会,而品德是需要长时间的修养和煅练的,“师”何易而“范”何难啊?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严格的说,现在的“教育”其实是只有“教”没有“育”,而且“教”也没教好。央视曾经曝光过几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这些潜规则包括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择校费被自愿、奥数改头换面、升学率还在争第一、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等等。好在我的小姑娘还在幼儿园玩耍,离“被潜规则”的道路还有一段距离,可是终是要被“潜规则的”,这个我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不是我不反对,是咱太无奈。

前几日看《今日说法》,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在学校死亡,最后验尸结果是死于吸毒,记者去调查,发现这个学校很多学生都有吸毒的经历,有的甚至就在班上明目张胆地吸食。采访校长,校长不承认,采访老师,老师说不知道。

我本人是中专毕业,那会儿,为了讨个“非农户口”,多少农村的孩子争过独木桥。所以上了中专也特别珍惜学习机会,那阵儿,你在学校里很难看到有搞对象的,除了学习,还要“学雷锋”做好事,还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什么谁家有钱谁家穷的议论。现在我家就在一所大学校园里,每天下班,满校园的手拉手情侣,学校很难看到利用课余时间抱着专业书学习的学生,很久以前的“学雷锋”活动也变成了“轻歌曼舞”。

我曾参加一项有关“高职院校”学生情况的调研,调研中,一位大学校长说,“现在的学生,太难管,学校只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顺顺利利地送出去,就是教育成功”。

“教育”之干尬可见一斑。

唉,我又想起钱学森先生那质朴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先生没有给出答案。我想钱先生是想作答的,只是先生知道,这道题他一个人真的解不出来。

写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可是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根据记载,大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而最终成为贤人的不过区区七十二人,看来“教育”之中“育”是何其难啊。

                                                                         

                                                    /东方有佳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