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人购物的”扎堆“想到中国的创新产业
(2013-10-10 06:08:58)
标签:
财经陈一佳美国购物创业 |
分类: 看看说说 |
前两三年,在纽约购物有两个最爱,一个是Woodburry Commons打折店区,一个是各大品牌轮番上阵的Sample
Sales。现在对它们都已经提不起兴趣。因为太多国人都喜欢“扎堆”往这些地方跑,有的中国旅行团还开出专门的Woodburry项目,而大牌的sample
sales常常要排上两三个小时的队。
我打心眼里喜欢和同胞们一起购物,不过因为去得人太多,Woodburry和sample
sales的东西不但价格贵了,货源品质降低,连服务水平也可是向中国90年代的商场靠拢。不得不望而却步。
这两天因为国内来人,陪着又去了一次Woodburry,来势凶凶的黄金周游客到处都是。以为又是无功而返。不过最后躲到国人还不是非常时兴的Missoni,竟然还买到新款而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回来一路上,开始琢磨供求关系和购物策略的拿捏。也让我联想到中国人常常存在的“扎堆”行为以及中国创意产业的瓶颈问题。
最近和一个过去在中国投资的风投朋友聊中国的创新企业为什么难有纯的“made in
china”,大的成功案例像百度,携程,甚至新的服务如微信,微薄多是舶来品,要么是起步很早,要么是已经借助有大企业的背景。但今年本土的原创新想法为什么很难起来成为成功企业。他认为在中国一旦有一个好的想法开始起步,马上会有一批类似的跟着起来,在市场还没有成熟时,就进入恶性竞争,最后是被整个发展的机会都抹杀了。最好的例子就是之前的一批团购网站,最后谁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军,变成中国的groupon式的代表。在美国,创意企业看到好的新创意后,更多是怎么合作,或者变通到新的方向。让新的想法有自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很大程度上,就是“扎堆”成了“机会”最大的杀手,市场价格都是围绕价值,一旦有不对等的机会,很快会被人发现和消失,向”人少“的地方发展才能更大机率的找到机会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写到“世之气味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买东西,便宜又好的多是藏在没人看到的地方,而创业的机会则多是在还没人走得方向上。
前一篇:底特律,败在城市“抢人”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