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出版

标签:
书评 |
《三国演义》版本数字化、文史比对研究的硕果
——《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出版
李祖哲 张弦生
一
周文业、邓宏顺、徐晋等三位先生编著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经过多年收集资料、选择底本、探索方法,终于以比较圆满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在企盼已久的三国文化研究和爱好者面前了。
这套丛书共有三部,分别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史对照本》、《三国志演义文史对照本》和《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文史对照本》。
《三国演义》的版本,经过多年的钩沉搜佚,已发现明清以来有上百种流传。那么,为什么只选择了三种版本来进行文史对照呢?这就涉及《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一些情况了。
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众多版本之间的演变和关联,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但是过去并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直到1987年在昆明举办的首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后,经过中外学者的协同努力,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三国演义》版本分为“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两大类。“志传”系列又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类。过去,最常提及的《三国演义》版本,是明嘉靖元年本(简称“嘉靖本”)和清毛宗岗本(简称“毛本”),都属于“演义”系列。其实现存的各种明代版本中,数量最多的是许多的简本和繁本《三国志传》都是“志传”系列。“志传”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繁本是已知刊刻最早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建阳叶逢春刊本《三国志传》(简称“叶逢春本”)。
过去这些数量很多的《三国志传》都被认为是“俗本”,不大予以重视。近年经过许多专家深入研究认为,以叶逢春本为代表的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叶逢春本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可能就是罗氏原作。嘉靖本和毛本都是经过后人较多修改加工,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嘉靖本和毛本的研究,而且应该充分重视对《三国志传》的研究,特别要注意对各本《三国志传》之间的比较、对志传本与嘉靖本的比较。”(沈伯俊《校理本三国演义·前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所以《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在先出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史对照本》(即嘉靖本的文史对照)、《三国志演义文史对照本》(即毛本的文史对照)之后,又出版了《三国志史传文史对照本》(即叶逢春本的文史对照)。
在本丛书中所使用的这三种版本的书,嘉靖本是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整理;毛本是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醉耕堂本整理;叶逢春本是据西班牙马德里爱斯高里亚尔修道院所藏本的影印本整理。就这样,就将《三国演义》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版本,全部进行文史对照出版。
二
对《三国演义》的三个代表性版本以“文史对照”的形式出版,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反映和了解《三国演义》内容的所谓“七实三虚”问题。
《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开山之作内容“七实三虚”的说法,源于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的话:“《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可是《三国演义》中,究竟哪些内容是据史书记载实有其事,哪些是作者的艺术虚构,不是一下子可以说清楚搞明白的。
曾经有学者将毛本《三国演义》与陈寿的《三国志》加以比照。1935年上海大众书局出版了《古本考证三国志演义》,书中将王大错的毛本《三国演义》和陈寿《三国志》比照的考证,插入书里相应段落之后。1995年盛巽昌针对《三国演义》中所叙述事件的虚实,做了全面补正,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演义补正本》;2007年盛巽昌又做了新的修订,改名《三国演义补证本》。但总的说来,《三国演义》的文史对照研究工作,几百年来进步甚微。
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开发的周文业先生开始了对《三国演义》数字化的运用和研究,使《三国演义》版本及文史对照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周先生虽然是学习理工出身,但受家学影响,从小就有文史兴趣。1999年他第一次参加在山西清徐举办的《三国演义》研讨会,介绍自己对《三国演义》版本数字化及自动比对的设想,从此他开始步入古代小说研究之旅。他2005年4月退休后,在7月组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并担任常务副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版本和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及应用研究。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周先生以一发不可收之势,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累累硕果。先是2002年他和许盘清合作,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这部书中用来对照的史书还是限于《三国志》,可以看作是他进一步拓展的热身。2004年他开始和同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校友,也是自幼喜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史,对《三国演义》文史对照尤感兴趣的邓宏顺先生一同合作,编写《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图书。2013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先出版了嘉靖元年本和毛宗岗本的文史对照本,受到许多专家的欢迎,很快售罄重印。接着周文业先生又邀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样爱好《三国演义》并素有训诂功底的好友徐晋先生加盟,负责叶逢春本的校订工作,完成了《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的编著,作为丛书的最后一种,于2023年10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见书。
三
通常都认为《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编写的。实际上《三国演义》的史书依据除《三国志》外,还有《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这可以从目前存世最早的版本之一的叶逢春本书名中清楚看出。该书在目录前的书名最长、最完整,其文为《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传绘象足本大全》。书名中的“按鉴”是指 “按照《资治通鉴》”的意思,“汉谱”是指《后汉书》,而《三国志》就是指陈寿所著《三国志》。这清楚地说明了《三国演义》的三处史书来源。周文业等位先生编著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系列》丛书,充分利用了已将《三国演义》不同版本数字化的优势,不仅限于将毛本《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加以对照,而是将《三国演义》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版本与《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等史书加以比对。此外,还选择了《晋书》的部分文字对照。毛纶、毛宗岗父子据嘉靖元年本系列修改而成的毛本《三国演义》,插入了《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使小说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周先生他们也将《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的故事,收入了毛本的文史对照本。为便于读者了解小说与史书的差异,他们还在史书文字之后,插入了一些按语。这种将不同的《三国演义》版本与相关的史书搜罗殆尽的对照,与前人的工作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说是质的飞跃,还表现在这套丛书采用了以“段落对照”为主,结合“句对照”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照。
“段落对照”方式,是在采用对照的小说的一段文字后,列出相关史书的文字。“句对照”方式,是将逐“句”进行对照。两种对照方式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凡能使用句对照方式的地方,尽量采用句对照方式,以求比对清楚。当小说文字和史书记事不一致而无法采用句对照方式时,或采用句对照方式反而会割裂史书文字,损害语意完整性的地方,就采用段落对照方式。
丛书除逐一列出各版本所有与小说描述有关的史书文字外,还对某些文史对照问题插入了按语。对原书中的错讹之处,酌情据他本改正,也加按语予以说明。对小说与史书的差异做了简单说明。这类说明尽量简略,只说明小说和史书的差异,不加任何分析和判断。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对三国史的记述,与《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大体是重复的;而《三国志》所包括的《魏书》《蜀书》和《吴书》三个部分,对同一件史实往往也有相近的表述。丛书各本对史书中这些重复的记述,一般仅从这三部史书中选取表述最完整的一段文字与该版本《三国演义》对照,同时,将载有与这段文字雷同的其他史书的卷次或传目,注于所选取的史书文字之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在史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时,这几种说法都选入进行对照。对《三国演义》没有采用的史实,从史书中选择了一些对研究和欣赏有参考价值的记载加以对照。
四
《三国演义》以史书为基础,作了大量虚构。为便于读者了解小说与史书的差异,本书在史书文字之后,插入了一些按语。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有大量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是没有史实依据的,我们也针对主要情节,在按语中予以指出。
《三国演义》的虚构,有三种类型:其一,小说根据史书的记载虚构故事;其二,小说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没有史书依据;其三,作者误读史书而虚构故事。
丛书的编著者分析,《三国演义》小说根据史书的记载虚构故事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合理虚构;二是调整史实,改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三是移花接木,改换史实中的人物;四是改造史实,重新编织故事。五是史书中仅有简略记载,小说靠艺术想象,描写发挥,来虚构情节。
上述几种情形,小说与史实的差异程度虽有区别,但其中多数情形,只要将史书与小说进行对照,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异所在。但也有一些情形,由于史书记载不一,而《演义》中的实事与虚构,又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小说与史实的差异不易一下子看出。为便于读者了解小说与史书的差异,本丛书编著者对小说中的大部分虚构情节,在按语中指出小说与史书之间的差异;限于篇幅,对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不作分析。
《三国演义》小说中有大量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是没有史实依据的。《演义》虚构的人物有130多人,其中有的虚构人物还是故事的主角,或对情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如:连环计中的貂蝉、甘露寺相亲中的吴国太、单刀会中的周仓等。本书的按语,仅对书中重要的虚构人物,在其首次出场时予以指出。《演义》中没有史书来源的故事,亦即纯属虚构的故事,为数不少,如:三英战吕布、古城会、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智激周瑜、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姜维弃粮胜邓艾,均是。
对小说中没有史书依据虚构的故事,本丛书针对书中的主要情节,在按语中指出其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小说中还有一种现象,即作者误读了史书的语句,就进行复述或改编,无意中虚构了故事,造成了小说与史书的差异。如:嘉靖元年本第六十五则,由于复述史书时对史书断句有误,增添了乌丸触这个不必要的虚构人物(毛本第三十三回作乌桓触);嘉靖元年本第七十则和毛本第三十五回因误解“单家子”的含义,称徐庶更名为单福;嘉靖元年本第一百四十八则、第二百二十六则,毛本第七十四回、第一百十五回将史书中的“五百”及“五伯”理解为“五百人”,等等。对《演义》中的这种现象,本丛书选择了与人物及故事情节关系密切的若干事例,在按语中作了说明。
在文字的处理上,三种版本与史书的对照使用的是简体字;个别在电脑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字,使用电脑造字的方式解决。对于原文中衍夺错讹文字的校订,为避免烦琐,不出校记,直接在正文中用符号表示:()表示原有而应删除的文字,[]表示原无而应增补的文字,()[]连用即表示文字的改动。这样,正文既可直接显示校订后的文字,也能直接显示各版本本原来的文字,使读者一目了然。对字形差别细微显系刻工手误的文字则径改,如原本中“己”“已”“巳”不分,一律刻成“巳”等。
为方便读者阅读检索使用,丛书各本前都有详细的前言和整理说明。
由此可见丛书编著者的细心和苦心,其实质是他们对《三国演义》的痴情热爱和严谨研究的态度和水平。
五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文史对照本》书前,由周文业先生撰写的《叶逢春本版本说明》一文中,专门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书名和不同版本描写关羽之死的不同,这两个现象做了详细分析。
《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书名很复杂,本丛书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也有三种不同的书名:叶逢春本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嘉靖元年本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本书名是《三国志演义》。
三种书名明显是从繁到简,也反映出《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化。
叶逢春本各卷书名实际是不同的,主要有两种:卷一、二、四、五、七、八为《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卷六、九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
叶逢春本主要是两种书名:一种是“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这可能是开始的书名;一种是“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这可能是修改的书名。
叶逢春本书名很混乱,一般古籍出版时,书名都采用第一卷的书名。因此本书也采用第一卷书名,即《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而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接近叶逢春本的第二种书名,只是去掉了最后“史传”二字,实际是叶逢春本第二种书名的简化。因此现在看到的嘉靖元年本实际刊刻时间,可能在嘉靖二十七年的叶逢春本之后。
毛本书名《三国志演义》,实际是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再进一步简化,去掉了“通俗”二字,简单明了。
而现在流行的书名《三国演义》,实际是毛本《三国志演义》的进一步简化,去掉“志”字通俗易懂,但不如《三国志演义》更准确。
从《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变,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变。
在《三国演义》“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在“关羽之死”的情节上存在很大、很复杂的文字差异,由此可明显看出《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化。
“志传”系列描述基本相同,都对关羽用词不敬地称为“首级”“而死”等,而“演义”系列明显对关羽用词有所敬畏,有些改称为“英灵”“归神”等。
周先生认为,从敬畏改为不敬畏的可能性很小,应该是从不敬畏改为敬畏。所有版本对关羽之死的描写可分为三种:其一叶逢春本,是一个极端,全部都用“首级”,没有注意对关羽的不敬。其二嘉靖元年本,是另一个极端,全部“首级”都改为“英灵”,修改仔细彻底。这说明此本虽然刊刻时间最早,但实际是经过修订的版本。而其他“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的用“首级”,有的改为“英灵”。
除上述用词差异外,关羽到玉泉山和禅师的两段对话中,各种版本的差异也很大。嘉靖元年本,除将“首级”全部改为“英灵”外,还在对话中将“还我头来”改为“主人何在”;“颜良安在”和叶逢春本相同,没有和其他“演义”系列一样改为“云长安在”。
无论是“志传”系列,还是“演义”系列,在“关羽之死”中都从叶逢春本对关羽的完全不敬,逐步过渡到彻底消除各种对关羽的不敬。对此的修改也是从少量的修改,过渡到修改逐步增加,最后到嘉靖元年本做了彻底修改。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三国演义》,则是据嘉靖元年本系列修改而成。
通过以上对《三国演义》书名和“关羽之死”情节的分析,周先生认为,在各种《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化中,这一过程和从其他方面分析的版本演化历程基本一致。叶逢春本应该是最接近原本的《三国演义》版本。
(周文业《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文史对照本•叶逢春本版本说明》第9页)
从而较为完整全面地令人信服地完成了对丛书三个版本先后传承的考证。他用类似自然科学试验中,由对标本的科学分析,而得出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结论的方法,很值得从事人文科学研究者的借鉴学习。
三位编著者所付出的这种苦心孤诣,使这套丛书既便于阅读,又便于了解故事的虚实和演变;在名著进行文学欣赏的同时,又能知道三国历史的真貌。读来趣味盎然,其乐不尽。他们用十几年的“冷板凳”功夫,换来的是《三国演义》研究的全新开拓和赏析的引胜深入,其意义和价值都将是越来越为彰显和越为重大的。
2023-11-21草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