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灯泡厂(11)王满聚和他的同学
(2022-04-18 14:25:32)
标签:
历史 |
从大专院校毕业正式分配到灯泡厂的学生除了几位大学生和赵福璋外,还有从南京无线电专科学校和北京无线电专科学校分来的专科生。他们所学专业和灯泡厂的电真空和电光源工艺相近,是厂里十分需要的人才。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从南京分来的四位学生,在灯泡厂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我来厂里时,他们都在关键岗位上为主要的生产工艺把关。这四个学生中,两男两女,各是一丑一俊,一胖一瘦,生活作风截然相异。那位丑女叫刘淑芬,身腰粗陋,举动轻佻,做出了“三通”的狗血纠葛——“三通”事件虽然在厂里闹出很大舆论风波,但当事人的三个家庭反响却出人意料的平静。看来夫妻对方都体会到两地分居的孤独之苦,谅解了当事人的荒唐之举。那位俊女叫孙庆宁,面目姣好,身材婀娜,但行止端庄,使人敬重。她在郑州成家,丈夫是郑州工学院的教师,后来两口都到深圳去了。两位男生都姓王。又黑又胖的那位叫王禹生,在生产组上班,工作能力尚可,爱吹牛侃大山,天天衣冠不整的样子。因为他的不讲究,没架子,又与各个车间人员接触多,所以只要他在,午饭时,生产组屋里经常开会的会场就成了饭场。王禹生说,起初还怕丢失文件,其实大家都挺守规矩讲自觉,从来没有丢失过东西。俊的那位名叫王满聚,回族人,和我同岁。他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个子高高的,头发略卷,十分文静,有六朝古都南京人的沉稳儒雅,工作负责,待人和气有礼。他们四人中其他三人都陆续东南飞了,唯有他还一直坚守在灯泡厂。
此时王满聚尚未成家,同事们都很关心他的婚事,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少数民族,选择的余地较小,所以颇费周折。想到西郊国营大厂多,从南方来支援河南建设的人也多,我就去找老同学褚卓云,她又去问她的父亲有没有合适的对象。老先生很上心,找到一个父母从南方来的回族姑娘,年龄学历都相当,他连夜从西郊来到厂里我正上班的发氢房,给我介绍情况。我告诉了王满聚。满聚后来和女方见了面,大约国营大厂的人多半看不起我们这地方企业的小单位吧,两人没有谈成。我结婚抢住在厂家属院南楼后,不久王满聚也搬到我的隔壁——他也结婚了。他们两口很般配,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我们两家相处得也很好。有一次我半夜下班,回到家时,房门反锁,妻子睡在里间屋,我无论如何使劲拍门她也惊不醒,我又绕下楼绕到楼后叫喊也不成,着急得不行。满聚两口子也被吵醒了,他探出窗外,用手使劲拍打我家里屋的窗户,这才叫醒了我家那口子。惊动了他们,我很感对不起,也很感谢他的出手相帮,否则这一夜我还不知道去那儿找地方睡觉。
王满聚后来升任副厂长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的事。2004年我临退休时,因为从郑州博物馆到灯泡厂的工龄接续问题,我到厂里去查档案。当时灯泡厂已经停产多时,那天正逢他在厂里值班。好几十年没见,我们都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岁月撒成鬓霜,冷清的厂区使人觉得有点苍凉。满聚还是那样的热心、礼貌,把我领到原来职工食堂处建起的办公楼上,介绍给管人事档案的杨培志给我查找。满聚有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一个留学外国,一个国内高就,万般满意,聚合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