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zxsok
zxsok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70
  • 关注人气: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州市灯泡厂(3)张桁与张楙

(2022-04-18 12:10:22)

1976年从灯泡厂借调到河南省《辞源》修订组后,与张楙的哥哥张桁结识,在一起共事三年。他们共弟兄三人,名字以“木”字排行,张楙是老二。他们的父亲是旧职员,家庭成分也有些高。张桁1957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分到郑州大学中文系教书,可见学问是很好的。埋头致力于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1975年河南省《辞源》修订组成立后,他从郑州大学借调来从事编辑工作,因其年富力强,并兼任秘书,后期到商务印书馆参加终审。从北京回到郑州大学重新任教后不久,就接替张静担任中文系主任,后来又升为郑大副校长。可是张楙1963年从郑州七中高中毕业后,没能够上成大学,被聘在抗大工读中学当老师。邓雪章的父亲是河南农学院的教师,她也到“抗大”来教书,和张楙两人成为恋人、夫妻。其中“半工”时他们就带领学生到灯泡厂跟班劳动。1968年这两口随抗大工读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的学生一同分配到灯泡厂特灯车间工作。诡异的是,学生们的身份是正式学徒工,而他们俩因为是聘任的教师,只能当临时合同工,比他们的学生还低一个正式与非正式的档次!

我和张楙是在办板报时认识的。因为他的名字中的“楙”字比较冷僻,他在厂里把自己的名字换成好认的“矛”字,便于与人交流相识。我是在七中读的初中,毕业后考到郑州九中,而班上的其他同学大都仍在七中读高中。相谈起来,我的同学有许多他都熟识。通过交谈,我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二胡拉得很棒,字也写得很漂亮。厂里许多标语都是找他来写。他似乎想放低姿态和厂里的工人打成一片。他本不太会喝酒,为了能融入工人群体中,他把名字改写为“张矛”,主动练习提高酒量,甚至和学生们一块酗酒。但到终了,也成效不大。一次下了班,大家伙儿聚在澡堂里赤条条地泡澡。有人问他:“张楙,看你最近胖了!”他回了一句:“最近老婆不在家!”说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可就有个生瓜蛋不明就里,问道:“笑啥哩?”旁边的人就一把抓住这个小青年的头发往水时按,骂他说:“回家看瓜去吧!”周围人又是一阵大笑。

但张楙还是觉得灯泡厂不是他的久留之地,没几年就调到一个文化单位——河南省建筑工人文化宫,不久他的妻子邓雪章也调出去了。那时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多是“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西哈努克亲王成了银幕的主角,跟着他周游中国。偶尔有几部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或者先前的旧电影上映,就争先恐后地去抢着看,电影票成了紧俏之物。厂里人就去找张楙买票。我也去找他买过票。他都是尽可能地帮工友们和他的学生们搞到票。所以他的名头比在厂里时更响了。那里灯泡还是紧俏商品,可他回厂里买灯泡当然是一路绿灯,甚至还可以不用花钱拿走一些检测过寿命的灯泡送人。

我在省《辞源》组时,听张桁为这位弟弟没能上大学感到可惜,认为张楙比他更有才华。他说,张楙在建筑文化宫工作干得很不错,还发表了几篇小说。不知道小说的素材中有没有在灯泡厂这段时间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