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山地回忆》中女孩子形象的塑造

(2020-03-22 19:26:52)
标签:

习作

于平凡中见真情

——浅谈《山地回忆》中女孩子形象的塑造

张弦生

 

孙犁同志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写的短篇小说《山地回忆》,我过去曾看过好多遍,但一直以为这是一篇作者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在阜平山区生活的散文。直到最近读了他的《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才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创作。由此可见我的浅陋和无知了。

每一次读这篇作品,我都被书中洋溢的鱼水深情所感动,女孩子那快人快语的活泼形象鲜明地呈现在眼前。但为什么我一直深信不疑地认为这是一篇记录真人真事的散文而不是虚构的小说呢?我觉得它有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显著特色。它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似乎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所写的事情琐细平常,所写的人物平凡朴真。给我的印象是作者在阜平山区生活时的的确确曾发生过的一件往事。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一文中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作者在《山地回忆》的女孩子身上,于平凡中见真情,真实感人地抒写了这一种感情。

这个山区的女孩子性格活泼、直率、好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热情关心自己的队伍。作品中的“我”是一次在河边洗脸时和女孩子发生了“纠纷”相识的。当时: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了下来。

在日本鬼子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困苦中,女孩子盼望着早一天打败侵略者,过上好日子。她主动提出来为在十月寒冬中还没有袜子穿的“我”做一双布袜子。作为子弟兵一员的“我”被深深感动了,“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须知,这高寒的阜平山区并不产棉花。这些布是女孩子纺了半年线才赚下的啊!她把自己的希望,用细细的麻线、密密的针脚,一针一针缝在袜底上。有这样纯朴真诚的人民作生死相依的后盾,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垮呢!

“我”和女孩子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帮助女孩子的父亲到曲阳贩枣,用赚下的钱为女孩子买了一架织布机,满足了她要学会全套织布手艺的愿望。后来在开国典礼那天,他给大伯大娘一人买了一身蓝士林布,又送给女孩子一身红的。大伯说再多买几尺红布带回去叫女孩子做面新中国的国旗挂起来。他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看完小说我曾掩卷长思。在“文化革命”中孙犁同志被当作牛鬼蛇神揪斗的日子里,如果他来到这一同度过艰难岁月的山区人民中,女孩子一家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作为战友和亲人保护起来的。

作为“荷花淀”派的巨擘,孙犁的作品清新细腻,感情真挚,耐人回味。在他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和关于白洋淀水乡的作品中,他塑造了许许多多的抗日青年男女。在他的娴熟的彩笔下,人物形象奕奕生辉,闪现着性格美。这种美,作者寥寥几笔勾勒出来,似出水芙蓉,天然无雕饰。而《山地回忆》中的女孩子形象更是以自然真实而荦确独出。

作者善于运用三言两语掷地有声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描摹人物性格。《山地回忆》中人物的对话占一半以上的篇幅,但都不是故作夸饰的长篇大论。请看女孩子和“我”关于纳袜底的对话吧:

第三天去,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

“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

“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能够。”我说。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这段对话将女孩子希望早日打败日寇的心情溢于言表,十分传神。

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也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先设置一个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而是远远说起,平平而出。他从回忆入手,先写“阜平蓝”布,又写阜平的穷山恶水。又从山地不种棉花,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才写到“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因为前面对环境做了仔细的交待,背景做了层层的铺垫,后文所写的情节和对话就格外从容、明晰,人物性格就特别能溢光流彩。使读者感到女孩子是普通抗日群众中的一员,但又是此时此地的特定的“这一个”。

孙犁同志说:“进城以后,我已经感到:这种人物,这种生活,这种情感,越来越会珍贵了。因此,在写作中间,我不可抑制地表现了对她,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的爱。”读了这篇作品,我们也会对赤诚热爱革命、热爱同志、热爱理想的女孩子产生由衷的敬意,愿意为这样的人民努力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1983年)

评语:

语言是好的。

对作者的作思想和意图做了一些分折,具体到《山地回忆》作者塑造女孩子的方法却显得空泛。虽有一些具体的引用,但未能概括出创作上的特色。

结构有些松散。(杨旭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