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评《流泪的红蜡烛》中的白雪花

(2020-03-21 18:59:28)
标签:

习作

追求高尚和文明的农村新人

——试评《流泪的红蜡烛》中的白雪花

 

张弦生

 

 

近几年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不少农民迅速富裕起来了。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像《光棍坡飞来了金凤凰》的一类报导,似乎经济上富裕了,农民的婚姻问题就可以完全解决了。张一弓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娴熟的艺术概括力写出了中篇小说《流泪的红蜡烛》,揭示了农村现实生活中新产生的惹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物质生活开始由穷变富,而精神生话依然“贫困”的矛盾,以及农村一代新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合理的美好的追求。作品塑造了敢于向以金钱交易的婚姻挑战的一个普通农村女青年白雪花的生动感人的形象。

小说一开始就以浓重的笔触和跳荡的气势写出了一组四百余字的长排比句,展现了李麦收和白雪花的结婚场面:那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装着用原始的抢亲方法娶来的新娘;吹着《抬花轿》古老曲牌的唢呐与唱着“毛毛雨啊,毛毛雨”的三洋收录机在声嘶力竭地拼搏;公社秘书在男女双方都不在场的情况下给办了结婚登记手续之后,又以主婚人的身份一本正经地发表了“巧种烟赛过摇钱树,光棍坡飞来金凤凰”的长篇贺辞。这几千年上下的新旧事物杂糅并陈、富裕和愚昧交织错列的平常而又奇特的现代农村生活,以其极不协调的色调掀动了读者的情绪。在这喧嚣繁杂的仪式之后,新娘子白雪花将“新房的门‘通’地关上了,接着是‘刷的插门闩声”,把新郎倌李麦收拒之门外。作者就在这一典型的环境中,以戏剧性的冲突悬念,开始了对白雪花这一典型人物的描写。

故事的前后时间虽然只是三天的荒谬新婚生活,但作者通过为什么白雪花要将新郎拒于门外这一悬念的层层揭示,使读者看到了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她对纯真爱情的忠贞、对高尚和文明的憧憬,从而与她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白雪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姑娘,但她那因为搞文学创作而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的父亲给了她比其他农村姑娘更大胆追求真善美的气质。她爱着一个虽然暂时还没有摆脱贫困,但喜欢钻研科学知识、心地善良的青年。他们有青梅竹马的友谊,苦难中的共同经历使他们心心相印。“种烟状元”和“养兔大王”李麦收舍得大把大把地在她身上扔钱,要用“白花花的银子铸出来”自己的新娘子。但是白雪花叫他彻底失望了。不能怪姑娘无情无义冷若冰霜。她“十分尊敬和感激一切给世界奉献出五谷、水果,还有烟叶和兔毛、肥猪和鸡蛋,并使自己获得金钱和丰足的人们”,但是爱情不是金钱的附属品,不是烟叶和兔毛的等价物。富裕但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会给人带来钝刀割肉般的痛苦。所以她要“通”的一声关上新房的大门向世俗发出了挑战和抗争。

作者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白雪花拒新郎于门外的思想基础。作者又以更为特异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手笔将人物置于风头浪尖之上,使人物成为熠熠闪光的形象,兀立在读者面前。花足了李麦收的汗水钱的媒婆王大脚使出种种野蛮的和“科学”的手段,企图使白雪花就范,但都没有奏效。最后,是她联合了巫婆,把雪花按在床上,要扒雪花的衣服。雪花挣扎着、呼喊着:“俺是人,……是人!是人!! ……你们……也是人,……是人,……啊,人哪! ……”

人啊人,这是多么庄严的称呼,白雪花“最终地脱离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的呼喊,震撼着读者的心,也震撼着不幸的新郎倌李麦收的心。李麦收的“曾经被严酷的人生所扭曲过的”善良的心被唤醒了,他理解了雪花对爱情的忠贞,毅然结束了这场不幸的不合理的婚姻。白雪花的自尊和追求,不仅使金岗村那些“兜里装着数目可观的卖烟钱而感到腰粗气壮”的人们,也使读者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爱情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

白雪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这用了浓重的笔墨、强烈的悬念、急剧的冲突,同时也不乏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如泣如诉的内心独白。在“她为什么悲伤”“爱情在哪里”等节中,作者以长短相间的句式,将白雪花的内心活动一缕缕、一串串显示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作者饱蘸着深情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描写,使人物具有了深深的艺术感染力。

白雪花生活的时代毕竟不是祝英台的时代了。白雪花抗婚的胜利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在开始富裕了的今天农村,精神文明之风吹拂着亿万农民的心扉。摆脱了贫困的农民,也将摆脱愚昧与无知、野蛮与迷信。白雪花的胜利,是一代农村新人的胜利,是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生活的胜利。中国广大农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新的历史命运。旧的习惯势力和一切丑陋的生活方式在一步一步地退出历史舞台,美好的理想和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在变革中觉醒了,并且在实现着。这就是作者在白雪花这一形象身上倾注的良好祝愿和真诚的希望,也是读过这篇作品后每一位读者的祝愿和希望,每一位读者所受到的启示和教育。

 

 

     见《马恩选集》第三卷441页。

 

评语:

观点鲜明、文字通顺,围绕论题评论时,有引用,有分析,有评述,评论比较透彻。1983.7.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