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科学家在空间站做燃烧实验 发现奇异火焰

标签:
教育 |
分类: 转载推荐!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7/76/76C409636CE721B2060D048D9490FB76.jpg发现奇异火焰" />
太空中的球形火焰燃烧得很慢,即使明火熄灭之后,还会以一种独特的“冷”火焰的方式在燃烧。
人类学会使用火是文明进步的一场革命,因此或许你认为人类现在已经对火的一切性质有了全面了解。实际上,在国际空间站(ISS)上进行的科学实验表明,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火焰与地面上是很不同的。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火焰的形成是基于复杂的化学反应,重力保证蜡烛的火焰呈现“水滴”形状(热空气上升,拉动后面的冷空气流动)。但是在微重力环境下,火焰变成一个非常奇异的小圆球形。
最近在太空中进行的燃烧实验,是在一个被称为“火焰熄灭器-2”号装置的内部进行的,使用的燃料是高度易燃的液态庚烷。当被点燃的时候,炽热的火焰包围在液滴周围,温度在1500K—2000K之间。
在地球上,火焰的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通过尽可能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氧气,来不断增强燃烧。但是在“火焰熄灭器-2”号内部微重力的环境中,火焰的行为完全不一样,在被点燃之后,氧气和庚烷只是在很窄的接触面上发生反应,燃烧非常缓慢。
在最近所做的一次燃烧实验中,庚烷的火焰熄灭之后,科学家发现庚烷液滴其实还在以看不见火焰的方式继续燃烧。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火焰,只不过这种火焰的温度非常低,这完全是一种未曾想到的燃烧方式。这种火焰的温度只有500K—800K,并且燃烧产物很不一样:正常火焰的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而这种“冷”火焰的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和甲醛。科学家试图在地球上进行“冷”火焰的燃烧,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地面蜡烛火焰。地面上的沸腾水(左)和太空中的沸腾水(右)。太空蜡烛火焰。太空里,水珠停留在植物的叶片上。 |
众所周知,在太空飞行的载人航天器内与地面有天壤之别,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地面难以模拟的长期失重环境。在那里人人好像都会轻功,可以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航天员各个均能成为大力士,可毫不费力的举起任何东西;他们的睡觉也不分上下,可以站着睡,也能倒立睡,高兴时还可不固定睡袋,当一回“夜游神”;吃东西也能像小鸟一样,把食物放在空中后用嘴去接着吃……当然,失重环境也给航天员搞个人卫生带来麻烦,如刮胡子、理发、上厕所等都不容易。
加热产生的气泡浮在水中
利用太空失重环境,还可以进行材料加工、生物学、失重科学、医学等太空科学实验,从而大大加深对这些学科的理解和研究。其中在失重科学实验方面,国外已进行了不少有关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太空实验。
在载人航天器内可实现“竹篮打水水不空”的梦想,这是水只受自身表面张力而不受重力影响在作怪。液体的表面张力是一种物理效应,它可使液体表面总是试图获得最小的光滑面积。在失重状态下,水和篮子接触时,水可以在篮子表面自由延展,另外,篮子可以起到表面张力附着点的作用而锁住水,所以水就可以留在有较大空隙的竹篮中。
众所周知,水烧开时会出现沸腾现象,这是因为水在被加热时,底部的水先变成蒸汽,使容器底部产生小气泡,并被重力引起的对流带到容器上部,当容器中的水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整个水就沸腾了。但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对流和浮力,加热产生的气泡会一直附着在容器底部停留很长时间,最后形成一个大气泡,飘浮在水中。
蜂蜜不会沉入水底
在地面如果将加热的蜂蜜倒入盛着水的容器中,由于蜂蜜的密度大于水,所以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快沉淀到容器底部,但如果在载人航天器内进行相同的实验,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所以可以看到蜂蜜不再往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在失重环境中,水和油也能很容易的混合在一起,出现乳化现象,即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
蜡烛燃烧火焰呈蓝色
燃烧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其过程与重力有很大关系,可能是一般人没有想到的,常见的泪珠状火焰就是因为重力引起的对流产生的。蜡烛在地面燃烧时,由于加热后的周围气体密度低而上升、较冷的气体从下面补充进来形成的对流作用,将蜡烛的火焰拉长呈泪珠状,并且由于炭黑来不及充分燃烧就被带走,使火焰呈红黄色。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没有了对流现象,蜡烛不仅燃烧速度比地面慢得多 ,且其火焰呈球状,炭黑也能够充分燃烧,使火焰呈蓝色。
据《北京日报》
微重力究竟有多神奇?
中国的太空第一课,是这次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为何人在太空舱中能到处飘浮,而在地面上不借助工具却怎么也飘不起来?这是因为地面上的重力把我们牢牢“绑”在地球上了。然而,倘若脱离了地球,跑到别处去 ,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太空舱里有微重力环境,“重力”微乎其微。我们就从微重力环境说起吧!
并不是离开大气层就有微重力
什么是微重力?简单地说,它代表一种受力环境,在该环境中的有效重力水平极低。低到什么程度?低到有效重力水平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万分之一,严格地说,这才算是微重力。
实际上,在浩瀚的太空中,微重力环境是广泛存在的。比方说,在太阳系中,远离地球而不靠近其他星球的地方,重力就很微弱。离地面1000个地球半径的高度就处于这样的环境。经常把这种环境称为“失重”环境,实际上,这时重力还存在,加上还有各种次级力的作用,要达到绝对失去重量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只能获得大体上的失重环境。
细心的朋友会问,神舟十号的轨道离地面的高度约为200~360公里,太空舱里怎么会有微重力环境呢?这是因为,人们把空间飞行器发射到地球空间并绕地球作周期运动时,地球引力与空间飞行器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相平衡,在飞行器中也造成“失重”环境。人们对离心力并不陌生,中学物理学中就学过。在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就会产生离心力,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
微重力科学研究有啥用处?
微重力科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独特现象激发了科学家(特别是航天人)的强烈兴趣,它还开拓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技术和空间生命科学发展的新天地,成为许多技术问题的科学基础。国内外对此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
1992年,美国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委员会,建议将微重力研究进行如下分类:基本规律;流体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燃烧。实践证明,微重力科学在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和技术方面有直接的应用。
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材料科学发展得最为迅速。以晶体生长技术研究为例,晶体生长和材料制备是一类重要的物理-化学系统中的过程,在现代通信产业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晶体生长研究,可排除浮力对流和重力沉淀效应的干扰,并可实现无容器过程,因此,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新对流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发展了提拉法和浮区法,改进了产品的质量等等。
空间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空间特有环境,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蛋白质结晶及生物品种改良和创新的高新科学技术。我国经多年研发,在航天育种(即“空间诱变育种”)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微重力环境在地面怎样复制
利用航天飞行器创造微重力环境对空间探索来说无疑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此举毕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发射航天器的频度要受诸多限制。有没有取代之法?几十年前,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一点,尽力在地球表面或低空营造微重力环境。主要手段有如下三种:
自由落体设施:落塔、落井、落管
其中的原理是:建造高塔、深井或长管,利用它们的几何尺寸(高度、深度或长度),让落舱系统自由下落来获得微重力条件。说得直白一点,让落舱搭乘长长的电梯,再在舱里做微重力试验。最好的落塔(井)的有效重力水平达到地面重力的十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而可资利用的微重力时间取决于自由落体的高度,其计算公式中学生都会。
飞机的抛物线飞行
飞机进行抛物线飞行可以产生变化的有效重力,俯冲段可加速到2倍重力加速度,而在上升到自由飞行段可得到低重力环境,有效重力水平达到地面重力的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各空间国家(包括我国)都做过这类实验,美、俄用的是大型飞机,欧洲用中型实验机,我国则用小型飞机。除了一般的微重力实验外,还用于训练航天员。
发射微重力火箭
有过一点火箭知识的人知道,火箭发射以后,在自由飞行段可以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微重力水平,其保持时间取决于发射高度。因此各空间国家都着力发射可回收式微重力火箭,特别是俄国,凭借着强大的火箭技术能力,进行过多种微重力实验。微重力火箭的效果不错,有效重力水平达到地面重力的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值。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