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端木守拙
端木守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10
  • 关注人气:1,4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2012-02-22 15:09:39)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推荐!

“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陈益

(金陵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5

教材分析

    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键的极性的向量和,它由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结构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氢键是分子强极性的体现。物质的性质如溶解性、沸点、熔点等都与分子的极性和氢键有关。构建分子的极性和氢键概念有利于理解物质性质的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并能应用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前段过程的教学中,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和转化关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相对来说,对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尤其是溶解性规律缺少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因此,由分子的极性和氢键概念,反观有机物的溶解性,将事实上升为规律,由本质统摄现象,是理论概念教学与物质性质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建立分子的极性和氢键概念,理解分子的极性和氢键以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事实和现象的分析,体验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学习由现象探求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培养在生活中学化学、到生活中用化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和问题导入

洗涤衣物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油脂类污渍。

一种是水洗,在水中添加肥皂、洗衣粉等洗涤剂。

另一种是干洗。干洗就是不用水洗涤衣物,它只用溶剂来去除油污或污渍。

问题:

1)肥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干洗剂应是哪一类溶剂?

3)它们为什么能去除油脂类污渍?

联想、思考:

1.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

2干洗剂应是有机溶剂。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营造问题情境,建立生活案例与课题的联系。案例具有典型性,蕴含的问题有利于课题的切入和展开。

转入课题

课题1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卤化氢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3.请判断下列分子中的化学键极性。







(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讨论、交流,达成以下共识:

1.所谓键的极性就是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使成键原子的一方呈正电性,另一方呈负电性;

2.共价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双方电负性的差;

尝试、练习:

判断分子中的化学键极性。

 

通过实例回顾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明确键的极性和极性强弱的涵义。

问题:

1.什么是分子的极性?

2.以上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3.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明白:

1.分子的极性是由于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而使分子一部分呈正电性,另一部分呈负电性;

2.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当分子空间构型具有对称中心时是非极性分子,当分子空间构型不具有对称中心时是极性分子。

练习:判断下列分子的极性

 

(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通过实例建立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弄清分子的极性是由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课题2  分子的极性和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事实:

蔗糖和氨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萘和碘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

问题:

1.根据肥皂、干洗剂、油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试分析肥皂和干洗剂为什么能去除油脂类污渍?

2.为什么同为非极性分子的氯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等要大得多?

3.同为极性分子的氨气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前者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后者要大得多?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g/100gH2O)(1.01×105Pa,293K)

 

 气体

 溶解度/g

气体 

溶解度/g 

 乙炔

 0.117

 乙烯

 0.0149

氨气 

 52.9

 氢气

 0.00016

二氧化碳 

0.169 

 甲烷

0.0023 

 一氧化碳

0.0028 

 氮气

 0.0019

 氯气

 0.729

氧气 

 0.0043

 乙烷

 0.0062

 二氧化硫

11.28 

 

 

归纳相似相溶经验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探究干洗剂的去污原理:

干洗剂中的氯代烃合成溶剂、氯氟溶剂、碳氢溶剂都是非极性的或弱极性的溶剂,而油脂也是弱极性的分子—“相似相溶

探究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解读气体的溶解度:

氯气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增大了在水中的溶解度;

氨与水分子间有更强的作用力增大了溶解度。

通过实验事实感悟相似相溶经验规律。

并体会:

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应用规律,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氢键概念。

课题3  氢键及其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问题:

1.什么是氢键?氢键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2.在 20 ℃时,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1 L水可以溶解气体的体积是:氨气为702 L,氯化氢为500L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常见有机基团中哪些易与水形成氢键?哪些难与水形成氢键?

 

 

4.有机物的溶解性有什么规律?

 

 

5.举例说明有机分子中的亲水基疏水基对有机物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6.实验探究

资料在线

卤代烃都不溶于水,但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一氟代烃、一氯代烃密度比水小,溴代烃、碘代烃密度比水大。分子中卤原子增多,密度越大。

事实1

CH3CH2Br不溶于H2O

事实2

CH3CH2BrCH3CH2OH混溶

事实3

H2OCH3CH2OH混溶

问题:

如果将CH3CH2BrH2OCH3CH2OH三者混合在一起,充分振荡,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讨论、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结果。

讨论归纳:

1.氢键是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2.氢键的强弱与跟它成键的元素电负性和半径大小有关,电负性越大,氢键越强,原子半径越小,氢键越强。也即键极性越大,氢键越强,负电荷密度越高,氢键越强。

3.与水易形成氢键的有机官能团

—OH—CHO—COOH—NH2

难与水易形成氢键的有机官能团

—R—X(卤原子)—COOR

4.低级醇、醛、羧酸、胺易溶于水或可溶于水;烃、卤代烃、酯都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5.分子中亲水基越多,越易溶于水,难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

疏水基越大,越难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

6.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1)三者混溶;

2CH3CH2OH部分溶于CH3CH2Br,部分溶于H2O

3CH3CH2OHH2O混溶;水、乙醇的混合液与溴乙烷分层。

设计实验并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与记录

结论和解释

①5mL+5mL乙醇混合,振荡。

形成均一、稳定混合溶液。

结论:水、乙醇、溴乙烷三者混合,充分振荡后,水、乙醇的混合液与溴乙烷分层。

解释:由于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力大于溴乙烷分子与乙醇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所以,水、乙醇、溴乙烷三者混合,充分振荡后,水、乙醇混溶,水、乙醇的混合液与溴乙烷分层。

②5mL溴乙烷+5mL乙醇混合,振荡。

 

形成均一、稳定混合溶液。

③ 5mL+5mL乙醇混合,振荡后再加溴乙烷,振荡。

振荡过程中形成乳白色的乳浊液,静置后澄清分为两层,上层液体约为2/3,下层液体约为1/3

④5mL溴乙烷+5mL乙醇混合,振荡后再加水,振荡。

振荡过程中形成乳白色的乳浊液,静置后澄清分为两层,上层液体约为2/3,下层液体约为1/3

 

氢键是键的强极性的必然体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在建立氢键概念的基础上,反观有机物的溶解性,由现象上升为规律,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巩固应用物质的溶解性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题4  维生素的溶解性

维生素是一大类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有机物质。它们都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人体不能合成、需要量甚微、各有特殊生理功能、既不参与机体组成也不提供热能的有机物。
常见的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ADEK等。

根据溶解性差异,维生素分为两大类: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问题

1.试根据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判断下列维生素哪些是水溶性的?哪些是脂溶性的?

2.在摄取这些溶解性不同的维生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观察、分析维生素的结构,应用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维生素的溶解性:

 

维生素B2

有多个亲水性的羟基和氨基,是水溶性的。

 

(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维生素A

只有一个亲水性的羟基,而且烃基较大,是脂溶性的。

摄取脂溶性维生素时,应注意与肉食类搭配,以增加吸收。

(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维生素为问题载体,建立生活与化学的联系,应用化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易相文、黄琳.关于水、乙醇、溴乙烷三者混合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06(10)1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