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载推荐! |
“分子的极性及其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教学设计
陈益
(金陵中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情境和问题导入 洗涤衣物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油脂类污渍。 一种是“水洗”,在水中添加肥皂、洗衣粉等洗涤剂。 另一种是“干洗”。干洗就是不用水洗涤衣物,它只用溶剂来去除油污或污渍。 问题: (1)肥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干洗剂”应是哪一类溶剂? (3)它们为什么能去除油脂类污渍? |
联想、思考: 1.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 2.“干洗剂”应是有机溶剂。 |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营造问题情境,建立生活案例与课题的联系。案例具有典型性,蕴含的问题有利于课题的切入和展开。 |
||||||||||||||||||||||||||||
转入课题 课题1 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卤化氢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3.请判断下列分子中的化学键极性。 |
讨论、交流,达成以下共识: 1.所谓键的极性就是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使成键原子的一方呈正电性,另一方呈负电性; 2.共价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双方电负性的差; 尝试、练习: 判断分子中的化学键极性。 |
通过实例回顾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明确键的极性和极性强弱的涵义。 |
||||||||||||||||||||||||||||
问题: 1.什么是分子的极性? 2.以上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3.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有什么关系? |
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明白: 1.分子的极性是由于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而使分子一部分呈正电性,另一部分呈负电性; 2.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当分子空间构型具有对称中心时是非极性分子,当分子空间构型不具有对称中心时是极性分子。 练习:判断下列分子的极性 |
通过实例建立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弄清分子的极性是由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
||||||||||||||||||||||||||||
课题2 实验事实: 蔗糖和氨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萘和碘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 问题: 1.根据肥皂、“干洗剂”、油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试分析肥皂和“干洗剂”为什么能去除油脂类污渍? 2.为什么同为非极性分子的氯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等要大得多? 3.同为极性分子的氨气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前者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后者要大得多?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g/100gH2O)(1.01×105Pa,293K)
|
归纳“相似相溶”经验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探究“干洗剂”的去污原理: “干洗剂”中的氯代烃合成溶剂、氯氟溶剂、碳氢溶剂都是非极性的或弱极性的溶剂,而油脂也是弱极性的分子—“相似相溶”。 探究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解读气体的溶解度: 氯气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增大了在水中的溶解度; 氨与水分子间有更强的作用力增大了溶解度。 |
通过实验事实感悟“相似相溶”经验规律。 并体会: “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应用规律,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氢键”概念。 |
||||||||||||||||||||||||||||
课题3 问题: 1.什么是氢键?氢键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2.在 20 ℃时,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1 L水可以溶解气体的体积是:氨气为702 L,氯化氢为500L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常见有机基团中哪些易与水形成氢键?哪些难与水形成氢键? 4.有机物的溶解性有什么规律? 5.举例说明有机分子中的“亲水基”、“疏水基”对有机物的溶解性有什么影响? 6.实验探究 资料在线 卤代烃都不溶于水,但能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一氟代烃、一氯代烃密度比水小,溴代烃、碘代烃密度比水大。分子中卤原子增多,密度越大。 事实1 CH3CH2Br不溶于H2O 事实2 CH3CH2Br与CH3CH2OH混溶 事实3 H2O与CH3CH2OH混溶 问题: 如果将CH3CH2Br、H2O和CH3CH2OH三者混合在一起,充分振荡,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讨论、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结果。 |
讨论归纳: 1.氢键是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2.氢键的强弱与跟它成键的元素电负性和半径大小有关,电负性越大,氢键越强,原子半径越小,氢键越强。也即键极性越大,氢键越强,负电荷密度越高,氢键越强。 3.与水易形成氢键的有机官能团 —OH、—CHO、—COOH、—NH2 难与水易形成氢键的有机官能团 —R、—X(卤原子)、—COOR 4.低级醇、醛、羧酸、胺易溶于水或可溶于水;烃、卤代烃、酯都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5.分子中亲水基越多,越易溶于水,难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 疏水基越大,越难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 6.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1)三者混溶; (2)CH3CH2OH部分溶于CH3CH2Br,部分溶于H2O; (3)CH3CH2OH与H2O混溶;水、乙醇的混合液与溴乙烷分层。 设计实验并探究:
|
氢键是键的强极性的必然体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在建立氢键概念的基础上,反观有机物的溶解性,由现象上升为规律,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巩固应用物质的溶解性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
||||||||||||||||||||||||||||
课题4
维生素是一大类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有机物质。它们都是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人体不能合成、需要量甚微、各有特殊生理功能、既不参与机体组成也不提供热能的有机物。
根据溶解性差异,维生素分为两大类:
问题 1.试根据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判断下列维生素哪些是水溶性的?哪些是脂溶性的? 2.在摄取这些溶解性不同的维生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观察、分析维生素的结构,应用“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维生素的溶解性:
维生素B2 有多个亲水性的羟基和氨基,是水溶性的。
维生素A 只有一个亲水性的羟基,而且烃基较大,是脂溶性的。 摄取脂溶性维生素时,应注意与肉食类搭配,以增加吸收。 |
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维生素为问题载体,建立生活与化学的联系,应用化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 |
参考文献 [1]易相文、黄琳.关于水、乙醇、溴乙烷三者混合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06,(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