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化学备课组成员南师附中听课反思汇集
(2011-12-10 09:26: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资源汇粹 |
王晓进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南师附中听课,今天是南师附中的公开日,这是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去名校见识名师上课的风采。
上午,我们赶到那边的时候已经八点了,没赶上第一节课。于是听了第二节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二课时探究氯水的成分。这节课是韦老师的课,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然后自己总结出结论。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师比较难掌握,例如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猜想氯水可能含有哪些分子和离子,并进行实验探究”,有学生回答出了氧气分子,如果就根据学生的猜想来进行探究氧分子的存在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H+,Cl-这两种学生常见的离子还是比较好检验的。另外,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氯水中含有氧化性的物质。但是,氯气也是强氧化性德,之后接着探究干燥的氯气和氯水到底哪一个可以使色褪去。最后这一系列的探究都是为了证明氯水中有一种新的物质HClO,并且次氯酸是具有漂白性的。而之后在讲解漂白液和漂白粉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老师直接讲解的方法。我觉得前半节课,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比较大,而后半节课,学生参与课堂并不多。而且,我个人觉得花在探究氯水成分上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后面将漂白粉讲的并不够详细。
第三节听的高三的化学复习课《铝及其化合物》,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吕老师将每个知识点都与化学工业联系在一起,并寻找化学理论与工业生产的区别。这节课是以“铝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引入新课,然后得出“铝的亲氧性”这一结论然后开始今天的新课,这个班级的学生非常的厉害,明显的跟普通中学不一样,反应非常快,而且正确率非常高。
今天还有幸见到南师附中的保志明老师和金陵中学的江敏老师,真正见识到了名师的风范,以前觉得端木老师听能讲的,今天见识到了江敏老师的厉害,真的是太能说了。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口才还要非常好
律晓鑫
南师附中公开课听课感想(化学科目)
引入:以提问形式
问题探究:
1、新制的氯水,有哪些微粒?
2、方案讨论:
H+
Cl-
ClO-
O2
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做检验,有实验现象得出包含的物质。
演示实验:
干燥的Cl2能否使有色纸条褪色?湿润的纸条呢?
实验结论:干燥的不能,湿润的能褪色。
科学探究:
应用:
1、工业制漂白液,消毒液
Cl2
2、氯气与石灰乳反应
主要成分:CaCl2
有效成分:Ca(ClO)2
看讲义,让学生回顾氯气与水的反应,并写方程式。
再次强调次氯酸的弱酸性和强氧化性
课堂优点:1、教室始终面带微笑,对学生耐心指导。
(1)久置氯水的成分如何?
(2)能否用自来水配制硝酸银溶液?
(3)使用ClO2代替氯气进行消毒是否可行?
三个问题,还有“如何将次氯酸盐转变为次氯酸”的问题以及“验证HClO的氢氧化性的实验”做一下,课堂会更加完整。
此外,拓展练习题是以以前摸底考试的大型题目出现,让学生提前接触,在课堂对这类题目消化理解,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应用,这样的学案设计值得学习。
包婵钧
今天有幸跟随我们备课组去了南师附中听公开的化学课,虽然零下三度也冰冻不了我们六点就起床,抹黑就出发的热情。由于路程原因没有能赶上第一节化学公开课,所以我们听了二、三两节课。
第一节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氯水,老师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及传统的讲授法和同学们共同探究氯水的成分及相关性质,接下来我会从该课堂的亮点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纯属个人观点)。
亮点:1.虽然在教室完成本堂课的讲解,但完全从操作实验的角度展开。每两个学生配有一套简单的实验器材及试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实验器材了,每组都有微型小试管及试剂瓶,试剂瓶是用眼药水瓶做的,超级有创意的,而且符合每组完成实验的试剂量,眼药水瓶口代替了胶头滴管,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寻找化学。在此期间,每个学生都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同时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2.虽然一堂课上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几个验证试验,但老师还是很好的控制了时间,也很好地控制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出现学生因为对实验的好奇心而影响上课的情况。其实我们备课组也因为实验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怕做了实验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进度。但这次的成功实例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足够的课堂控制力和你认真的教学设计,你还是能行的,而且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要提出新知识点时,会让同学回忆类似的,既可以回顾旧知,可以加深印象,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发散能力。例如在检验氯水中的离子时而产生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及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时都提到了过氧化钠。
4.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是实验的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让学生完成,老师适当补充和指点。
5.优点当然还有很多,我不在一一举例,我更想讲讲接下来的一些不足吧,其实也是如果我作为学生来听这堂课产生的怀疑吧!
不足:1.老师在课堂引入时,直接给出一瓶氯气,并直接引出氯气溶于水,会产生氯水,在此提到氯水为混合物,当时我只注意到学生赶紧记下来,我觉得他们并没完全明白。如果把这个能作为伏笔就更好了,就通过氯水中微粒的分析,可以在分析完之后再提到为什么是混合物呢,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了。
2.让学生闻氯水的气味时,学生直接凑上去就闻了,显然这不是正确的操作,但老师没有提出来,而是继续讲课。
3.在让学生猜测氯水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粒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盐酸,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正确呢,盐酸不能算是微粒吧,只能说是氯化氢。虽然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很难意识到这点,但老师可以适当提下,规范化学语言。
4.需要验证氯水的漂白作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酸时,老师提出一个方法:向新制浓氯水中加入过量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次氯酸的浓溶液,从而验证了次氯酸为氯水的漂白剂。可能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吧,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想听老师解释时,老师却直接过去,知识提出了结论。我觉得并不是任何物质都需要验证的,有些可以直接告诉同学们,不然一个还不能理解,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疑惑。
第二节是高三一轮复习《铝及其化合物》,由于知识的整合度之高,说实话好多题不能完全做出来呢,惭愧啊!由于第一个老师的激情及高一学生的活力使得课堂相对比较热闹;而第二个老师讲课好温柔的,说实话,我不是很能听清楚,高三学生了就是不一样,可能年纪成熟了,更可能压力大了,相对真的沉闷不少。
该复 习课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完成习题并结合讲解及相关知识点的回顾来展开,老师很好地整合知识点,并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同时结合其他知识点的掺和很好地进行了复习。
本次听课经历收获自然多,同时也意识到了以后自己走上讲台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完成我们每一次的教学设计。
最后,在此感谢下南师附中,谢谢你们的热情招待,你们的午餐很棒,更希望以后能多多前往进行学习。
姚远远
《富集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Cl》(第二课时)
这节课是由韦老师上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我认为这堂课有如下东西值得我去学习:
一、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探究
这节课韦老师采取了如下流程进行教学:提出问题(氯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可能含有H+、Cl—、Cl2、ClO—、H2O)——制定计划(师生共同探讨各种离子通过什么药品检验)——进行实验(各组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收集证据(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试验结果,老师加以补充)——解释与结论(总结氯水的成分),在进行实验时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在实验部分老师还设计了对比实验,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二、随堂应变能力
三、课堂语言魅力——提问的方式
四、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地思考
五、联系熟悉的知识讲解
在这位吕老师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以柔克刚”,什么叫“水的力量永远大于刀的力量”,他给我一种很是从容的感觉。此外这是一堂复习课,知识容量非常大,由于自身学科知识的淡化,听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真心佩服他们的学生,通过这节可我主要学到如下几点:
一、复习课要有所升华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在讲解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还讲解到SiO2、Fe2O3 、NaOH的性质,还涉及到了熵增的原理,共价化合物的性质(为什么AlCl3不能通过电解氯化物得到),以及化学计算,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将知识系统化
三、课堂语言魅力——提问的方式
四、将化学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
五、重难点突出,主线分明
钱宝璇
我们听到的第一节课是韦英俊老师所上的《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二课时),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老师先向学生提出氯水中含有什么成分,让学生进行猜想,并根据学生所猜想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而且发散学生思维,想出一种物质的鉴定有多种方法,例如氢离子的鉴定,学生有如下回答:用石蕊试纸—变红;碳酸氢钠—有气泡产生;铁粉—浅绿色;pH试纸。再让学生分组负责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但老师并没在得出实验结论后就截止,而是就某些特殊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例如检验氢离子时,石蕊试纸变红后又会变黄,并且老师引导学生这种实验现象和之前学过的那种物质相类似,学生给出回答—过氧化钠,而过氧化钠具有氧化性,根据之前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引出氯气也具有氧化性,进而猜想是不是氯气使石蕊试纸褪色,此时老师进行对比试验—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分别放在两个干燥的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得到湿润的红纸褪色,进而得出水和氯气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最后老师给出资料卡片,根据氯气的颜色和化学性质得出该物质是次氯酸,此时在让学生写出氯气和水反应方程式并标出双线桥,进一步巩固旧知。这种很据旧知提出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论的教学思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参考。
魏云
南师附中听课反思
第二节课是由韦英俊老师主讲的富集在海水中的氯。我觉得韦老师的课上的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亲手得出结论。老师上课前准备的很充分,把每个学生上课探究所需的实验药品准备的很完全。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
1.分发导学案,提问学生回答上节课所学氯的性质。
2.直接导入,探究氯气可不可以溶于水。让学生闻新制氯水的气味,在让学生观察氯水的状态,让学生从元素,原子的角度分析氯水中可能还存在哪些微粒。我觉得老师这个部分处理的很好,由最简单的观察先得出含有氯气分子和水,然后老师提示的从元素的角度分析还存在哪些微粒,从宏观到微观。学生就很容易猜到结果。但是老师在让学生闻氯水气味的时候没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而导致学生直接把试管放在鼻子下面闻
3.让学生设计方案,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哪些药品证明这些微粒的存在。在学生猜出还有H+,Cl-,ClO-,O2这些微粒存在后,让学生设计方案(每种离子可包括多种验证方案),之后让学生分组验证,每组负责一个验证离子,或一种离子的不同验证方法。我觉得老师的这个部分也分配的很好,首先老师在给每组学生的实验仪器中准备好了每种离子验证方法所需的试剂,这样学生能根据这些试剂想到所需的方法,因为每种离子的验证方法有很多,这样就不会让学生盲目的去思考。老师给的都是在高中阶段最经常用到的验证方案,有利于学生记忆。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在学生探究出在用石蕊试液验证H+时石蕊试液最后会褪色,在用PH试纸验证H+时PH试纸变红后中间又变黄,然后老师让学生解释这两种不正常的现象和以前学过的什么现象类似。从而得出有氧化性物质生成。我觉得也有一点不好的地方,老师让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学生提到了氧气,但是老师也是想利用探究的方法来验证,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氧气的两太少我们一般是忽略不计的。我觉得这一步有点多余。老师应该跟学生解释水溶液中其实都有少量的氧溶于其中,所以氯水中也会溶有少量氧。然后在后面引出次氯酸后在跟同学们说次氯酸不稳定也会分解出少量氧气会更好一点。
4.老师演示干燥氯气能否使有色布条褪色实验。老师在一瓶干燥的氯气中放入一块有色布条,同时在另一个加水氯气试剂瓶中放入一块有色布条,得出结果新制得氯水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新制氯水中有氧化性物质存在。然后老师有个过渡,因为氯水中有Cl-存在,化合价降低,那在溶液中必有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经过实验探究得出HClO。我觉得在此过程中老师老师在探究出有氧化性物质之后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物质是HClO。然后再跟学生说化合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这是符合规律的。老师对HClO这个探究很突兀,跳跃性太大,我当时听课时就不懂。学生应该也很困惑的。
5.完成整个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6.引出了漂白粉漂白液的原理,让学生懂得应用。
7.老师课堂总结。
第三节课是由吕锋老师主讲的高三一轮复习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因为是复习课老师正杰克的类容没有太多精彩的导入,但是知识点很清晰,点点俱全。衔接很恰当,例:老师先让学生填写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图,然后比较氧化铁,二样化硅,氧化铝的不同。因为这三种物质分别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老师的铝的关系图让我记忆深刻,条例很清晰。在不能一步转化时,老师就会把这两种物质拿出来让同学们设计路线合成,将所有常用路线都总结出来。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