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十回联句诗》解读(十二)——25、26、27联句

(2020-04-10 17:42:07)

《石头记》中的诗词都是有传诗(史)之意(脂砚斋批语)”的,离开了具体的史实,就很难得到合理解释,蔡义江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五十回联句诗》同样如此,它们的反面之喻讲的是,从清人入关到乾隆六十年(超前4年)的历史,与第一回中的清初关外历史相衔接。——《石头记》的反面之喻写的是清初至乾隆六十年的野史。

按:这“蘆雪亭爭聯即景詩”,依照众人的说法,是"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试想,大冬天里一群“少男少”,在“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横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的蘆雪亭中,冰天雪地,寒风呼啸,……此情此景,众人能写出什么样的美丽诗句来?王熙凤说“想下雪必刮北风”,就是这些诗句的性质:“刮北风”与“下雪”,都是冬天的现象。文学上,“冬天”常用来表达人生遭遇某种困境。这里的“冬天”,是指整个华夏的“冬天”,从李自成占领紫禁城、崇祯皇帝自杀殉国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败走北京、南明三朝覆亡、吴三桂“三蕃之变”失败、郑克塽降清,直到台湾朱一贵、林爽文起义失败。其间,也穿插了清人的野史,及洪承畴的劳苦。


25、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

    这句诗说的是施琅执意要清庭收复台湾,并充当先锋

僵卧谁相问?

僵卧:指台湾岛的形状,如同一个冻僵了的春蚕一样倒卧在大陆旁边。

谁相问?当然是指清庭。

在如何统一台湾问题上,康熙曾在1662年即位后,由于与郑经议和不成,对台基本策略由“议和”改为“征剿”。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于康熙3年(1664)11月和次年5月,进军澎湖,因“天时不利”、“风向莫测”而中止。康熙4年(1665年)4月16日,施琅又组织第三次进军,第二天中午已经到达澎湖海面,突然乌云翻滚,暴雨倾盆,船队失去控制,不得不鸣炮返航。前后3次进军均告失利,施琅满腔悲愤,只能哀叹命运的捉弄。

  康熙没有原谅施琅的退兵,下令撤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调进北京任“内大臣”,在北京一所富丽堂皇的宅院中,一住就是13年。13年间,清闲自在,自得其乐,只是放不下统一台湾一事。

  军事上的失败教训,提醒了康熙皇帝,准备改变策略,清廷的对台政策由“征剿”改为“议和”。先后在1667年7、8月间,派遣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和道员刘尔贡、知州马星等人;1669年间,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吏部侍郎蔡毓荣等人;1677年5月,派遣佥事道朱麟、庄庆祚等人;1682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派遣副将黄朝用等人,作为谈判代表,与郑经进行了四次七轮谈判。但因郑经坚持仿效朝鲜“称臣纳贡不登陆不削发”,而被颇有远见的康熙皇帝为统一国家,同意“称臣纳贡不登陆”,但坚决拒绝“不削发”的条件。因为“削发”是清朝臣民的象征,台湾是大清王朝的领土,朝鲜只是保护国,台湾“东宁小朝廷”不能不削发。在“议和”阶段,福建总督姚启圣发布了《招抚条例十款》,并在漳州修建“修来馆”,数年之内,招安郑官兵10万余人,严重削弱了郑军的战斗力。同时,在“议和”不能统一台湾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在康熙17年(1678年),下诏重建福建水师,准备武力统一。

狂游客喜招。

1、狂游客:施琅,谐音为“驶浪”,即“行驶于海浪之上”,那可不就是“狂游”!——现在的“冲浪运动”!——叹叹!!!!

2、喜:喜爱,欣赏。在此是“被某人欣赏”。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当然,这要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

同时,“喜”常用字义为高兴,快乐,可庆贺的等。为什么施琅对于消灭台湾郑氏集团,感到非常高兴快乐呢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施琅借机公报杀父兄之私仇。

3、招:招抚。台湾郑克塽最终被清庭招安。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从施琅的自身条件来看,他的确是攻台清军主将的合适人选。首先,施琅生长在海边,自幼随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精通航海,对海疆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情况了若指掌。从军后,转战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其次,施琅通晓兵法、战阵,并一贯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所以多年来精心谋划对台用兵方略,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及一整套实施方案,不但周密完备,而且是切实可行的。第三,施琅是从郑氏阵营中反叛出来的,他熟悉台湾郑氏集团内情,他的智勇韬略也一向为郑军官兵所畏惧。他在郑氏集团中的故旧很多,为他争取内应和进行情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第四,施琅不但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对统一充满信心。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亲自挑选工匠和船,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

 

26、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绡。

  天机断缟带

天机:天上织女所用的织布机,又称“织女机”、“星机”、“云机”。唐代李峤《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诗:“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唐代顾况《庐山瀑布歌送李顾》诗:“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南北朝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这里于引用此典有多重含义:

1)、“天机”,又指“斗宿”,即南斗,借指南方或南部地区。这里指台湾岛。

2)、织布机必用梭。形容台湾岛的形状象一只织布机的梭子。

断:断绝。

缟带:白色的丝带。“缟”,未经染色的绢。喻意大陆与台湾岛的联系。

织布梭子里没有了线,就再难以继续织布。一方面是指清庭对台海的人员、物资交流的限制与封锁

为压缩台湾郑氏集团的空间,康熙于康熙7年(1668年)间实施“禁海政策”,查禁输往台湾的粮食、布疋、铁、钉、油、麻等生活、生产资料,对郑经集团实行海上封锁。沿海50里地区内的居民举家内迁。“禁海政策”,对台湾形成较大威胁,直接影响到台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形容郑氏集团民心离散,已是穷途末路。

郑经的去世,郑克臧被弑,东宁民心涣散。此时,明郑统治下的台湾在经济上、军事上也远非昔日可比。经济上,台湾已连续三年发生自然水旱灾害,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多年战争的消耗,也使台湾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筹集粮饷,扩充军队,抵御清军的进攻,郑氏集团加强了对台湾各族人民的压榨和勒索,岛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有发生。军事上,郑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最后仅剩千余人逃回台湾。此时台湾、澎湖两地的郑军尚有5万余人,大小战船200 艘左右,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断有郑军官兵驾船投奔大陆,向清政府投诚。

海市失鲛绡

海市:海市蜃楼。喻意未收入囊中的台湾岛孤悬海外,如海市蜃楼一般虚无。

鲛绡:鲛绡是指传说中鲛人(鲛人喻海滨之人。唐刘禹锡《伤秦妹行》:“冯夷翩跹舞渌波,鲛人出听停绡梭。”)所织的绡泛指薄纱。这里是指海市蜃楼中如薄纱般的云。

失:消失。

喻意台湾岛被清廷收复。抓在手里的台湾岛,就如同没有了云的海市蜃楼一般现实存在着了。

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刘国轩茫然地说:“现在台湾人心风声鹤唳,继续守卫台湾恐怕啊;士卒满目疮痍,再战下去恐怕难以取胜。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听从了刘国轩的劝。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主动前去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郑氏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对郑成功毫无怨仇。祭祀完成之后,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

当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

 

27、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

寂寞对台榭

寂寞: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

封:查封,指对财产等检查以后,就地封闭,禁止动用。

台榭: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最初的台榭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清庭对郑氏家产进行了查封,包括台湾与大陆。面对着曾经记载了郑氏先辈轰轰烈烈经略台湾的亭台楼阁,被迫离开台湾与故乡的落寞心情可想而知。

 清贫怀箪瓢。

清贫:清贫(qīng pín )指非常穷苦。与贫苦、贫困近义,也称”清苦。

怀:怀念。

箪瓢:典出《论语注疏·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瓢,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指郑克塽投降清庭后,被软禁在北京,过着寂寞贫穷的生活。怀,是眼前的贫穷,引发的对以前在台湾锦衣玉食生活的深切怀念。

随后郑克塽全家被送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海澄公。台湾平定之后,清廷议政王等会议决议:将明郑后裔及伪官人等,安插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但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不便安插外省,应将伊等近族家口,俱着遣来,编入旗下。施琅得知后权衡利弊,向朝廷上了《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就近安插。奏道:“若行移驻,其间有眷口者不少,无眷口者亦多,远涉长途,不堪艰瘁,逃匿生患,所不能无。又沿途搬运,百姓有策应人夫之苦,经过郡县,官吏有备给口粮之费,所到地方有拨动民房之扰;开恳耕作,有应给牛种农具之资,又是一番苦累……”这一意见既有利于稳定刚刚回归的台湾军民人心,又能节省大量人财物,于是康熙帝下旨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仅将郑、刘、冯及明裔朱恒等人遣京;其余郑军四万余名投诚人员发回原籍受职、入伍、归农,各听其便。

清廷不许郑克塽回福建居住,与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对郑克塽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塽仅回泉州两趟,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编立佐领,由郑克塽的二弟郑克壆管理,分隶正黄旗汉军。雍正四年拨入正红旗汉军。清廷对郑克塽不谓刻薄,也非厚待。郑克塽虽授以公爵称号——汉军公,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郑家人口众多,一个佐领仍无法维持生活,因此请求归还在闽、粤被侵占的祖产,结果是在晋江、同安、漳州、广东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非但不还,反将郑氏家人诱往数年,拖毙二命。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2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卒于北京,爵位无袭。郑克塽弟郑克壆,奉清朝之命将郑成功、郑经骸骨迁葬福建泉州。郑克塽死后,其母黄氏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但不了了之。

《第五十回联句诗》解读(十二)——25、26、27联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