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与“
义”的区别和联系
一、什么是乂?
1、治理;安定。最早出现在《书·尧典》中,帝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
2、《辞源》指德才出众的人,贤才、俊杰。古时才德过千人为俊,过百人为乂。《皋陶谟》俊乂在官。
3、太平无事。《三国志· 魏书》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
4、本义: 割草或收割谷类植物,又作“刈”,引申为杀。
5、惩创。
二、什么是义?
1、名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吕氏春秋·恃君览》。……凡兵之用也,用于
利,用于义。
2、形容词。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 ~愤。~演。见~勇为。
3、情谊:~气。恩~。~重如山。
4、义士:行为正当或公正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的人
三、乂和义的联系?
乂:鱼肺切,去,废韵,疑。 ——商务印书馆的《辞源》合订本
義:宜寄切,去,寘韵,疑。
——商务印书馆的《辞源》修订本
废韵、寘韵:放弃、废置
乂(義),现在越南北圻的南端,以前叫乂安,现为義安。---《辞彚》
义:义是義的简体字。 ——《辞彚》
由此看来,乂与义看似没什么关系,但是通过“義”这个桥梁和纽带,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本义原来是相同的,而且古时乂和義是同一个字!
随着语言文字的沿革,义又是義的简体字,虽然两者引申意大相径庭,但是乂和义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引申意的相关性体现在:
(1)都指品德高尚的人。
乂:指德才出众的人,贤才。
义士: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行为正当合宜的人。
(2)义士以乂为己任。即,品德高尚的人能以治理国家、安邦定国为己任。
四、结语
1、乂、义本相通。
2、乂主要指“治理”、“安定”。
3、义基于“乂”,主要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
4、在现代管理和政治领导中,虽不用“乂”字,但行乂。而且是在义的原则下,以义行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