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2008-04-12 11:56:06)
标签:

以煜

艺术随笔

艺术赏析

文化

艺术收藏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
——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文图/孙以煜

我手中集纳了魏立刚“发迹”后所有的精华读本——《东方韵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魏立刚卷》,《魏氏军械库》、《魏氏魔块》等等。
近年来,不经意中常到魏氏的笔墨字阵里徜徉流连。
那曾经的字阵,如今,已不再是字阵了,而是带着汉字原初迹象的“字象”、“意向”、“墨象”和“抽象”......
这些个“象”让我在留连中沉迷。
记得诗人麦城的一首诗《形而上学的上游》,开头一句——

火车的轮子
大声盘问逃入铁里的轨
铁,总输给轮子

离乱的语词秩序,抽象中却不乏逻辑的缜密,让我很自然地便想到了魏立刚的创作——
如果把麦城诗中的轮子看成结果,铁为生成结果的原料,那么,在这个以结果论成败的物质世界里,铁(原料)自然就会被结果所淹没,输给轮子(结果)。而轨之所以逃入铁,是因为它必须靠铁的坚实而存在。轮子、轨、铁三者的关系,正是一个物质世界存在的逻辑关系。离乱的的文字、潜在的秩序,不啻为对惯性结果的考问与反刍。这种反刍与魏立钢曾经的字阵十分相像——
“轮子”在魏立刚的书写中表现为结果,“轨”是汉字图式,“铁”则表现为汉字的原初——象形。
“逃入铁里的轨”——所呈现的将汉字拆开又重组的逻辑依据,正是。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明确的求证和求解痕迹,如果没有“铁”这个类同汉字原初的数理根基,如何能够有轮子和轨的存在?
逃入铁里的轨,正是魏氏潜在中让汉字逃离惯性和经验,返回到原初的一个理性过程。这的确是一次返回,而不是开始!
有着南开大学数学系学士身份的魏立刚;有着二十余年名师指点下汉字书写经验,在全新的返回实验中,又重新赋予了汉字如是审美意趣——
将汉字回归原始,这种回归,让被轨所淹没的“铁”的审美与存在价值,彰显。这种价值,只有让“轨”重新逃入“铁”,使汉字还原为象形与图画,才会再现。这种再现,带着理性的重组和再造的快感!
是图画,也可以是其他。
甲骨、结绳、象形、金文迹象,充盈在魏立钢所有的“铁里的轨”中。有如人类与世界初次的会面;知觉返回到语言发生的荒野。背负经验的返回;因其发生在中国水墨的“火车的轮子”上。便有了将轮子还原为铁的过程。

这似乎可以看作是魏立刚用铁再造的轮子——中国抽象艺术结果的诞生!。这种结果,从书象开始,就注定了魏立刚的创作——中国笔墨元素作为根基的存在。因此,逃入铁里的轨,无论他重新解构之后呈现的结果如何,在视觉上,都无法避免地带上了铁的影子。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
因此,作为以汉字书写为背景的抽象艺术,其语言载体和工具材料,决定了它的东方韵律与全球现代艺术领域的对话与沟通。因此,在不断地得到国际学界、业界;商界的关注认可之后,魏立钢的创作,也必将以万物之融汇,为世人瞩目!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避开矫情的思辨,再次回望魏立钢带着汉字原初迹象的绘画——

对,绘画,魏立刚的汉字艺术,已经摒弃了识别的意义,汉字的生成故事荡然无存,成了原始状态下的铁与矿石!成为举世可鉴满载笔墨灵光的中国抽象,这恰恰应和了抽象艺术如是之说——
“抽象艺术,是没有了故事和说明的艺术”
巧合吗——这种带着求证迹象的艺术创作?!
我不由地想到现代艺术领域中几位领军人物——
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特里安......
抽象艺术在其离乱的表象背后,显示着他们共同的生发背景——经济、数学、理化、哲学......
康定斯基的热烈与感性、马列为奇的冷凝与几何,进而到魏立刚二十年明确的汉字迹象与解构,这些个“火车的轮子”所呈现的抽象艺术结果,无不带着数学、物理、几何、经济学以及地域文化背景关照下的理性身影。这莫非就是抽象艺术大师生发的规律和土壤吗?
这便是我以解读的方式,对魏立刚以汉字为背景的中国抽象艺术的领悟。记下来,说与立刚,不知魏以为然否?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逃入铁里的轨——魏立刚的“中国抽象”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