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干部、工厂干部、饭馆干部,典型的三个时期不同“出身”的干部。这里的“出身”是指从什么环境出来走上管理岗位的,也就是所说的干部。
1949年之后,全国各地大批战场军人转业到地方工作,比如,广东有许多东北人,他们从四野转业留在广东。这批战场干部从1985年开始陆续退下来,到1990年基本退完.这批干部忠诚、肯干、对人诚恳、责任心特强,虽然粗声大嗓会做报告,喜欢集体讨论问题,管理上绝对一丝不苟。想想原来的老国企,1000人以下的都是小企业(其中还分国营、大集体和街道小集体),上万人的大企业比比皆是,全国有2万3千家,管理这样的大企业,单凭机构设置合理是玩不转的,大批的战场干部忠诚的完成了历史使命。对比现在,垄断大国企超过2000人的很难找到(指一地一个执照下的一个公司,不算其各地分公司什么的),管理人群的级别完全没法比。
从1980年开始,长期拿56块钱工资的那批老大学生陆续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大多是50年代上大学,参加工作后赶上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年代,许多人在工厂、矿山的大企业干了许多年,他们是典型的工厂干部。这批干部专业水平极高,洞察力比战场干部强多了,责任心一点不比战场干部差。这批干部明显的弱点是对管理上万人力不从心,做报告和宣传鼓动能力比战场干部差很多,他们喜欢独自思考、独来独往,这也正符合了改革的需要,大化小、小而专的改革后企业格局。现在这批干部在岗已经不多,基本上都退休了。
从1990年起,有一股吃饭馆的风刮向全国,即公款消费。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干部是在城市大工业逐渐消失、商业逐步兴起、全国热衷组装、仿制、快进快出、尽快见效环境中游走,对哪儿哪儿哪儿有什么好饭馆,心里非常清楚,因为工作环境都是热衷于宾馆谈事儿,饭馆签字。如今在管理岗位上的都是这批干部,他们是饭馆干部。这批干部从出学校门就基本上没经历过大工业的熏陶,更别说战场了(现在也没仗可打),他们对坐好办公室比较在意,夏天能否吹上冷气、冬天别冻着什么的。这批干部的优点很明显,学历高、主意多、喜欢制定规则让别人执行;缺点也是优点。因此,饭馆干部是矛盾体。
如今,万人以上规模的大企业已不存在,企业办社会变成真正的地方政府管理社会(原来地方政府无权管大企业,其社会管理面极小),恰恰又碰上了都是饭馆干部,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完全没人管,与放弃管理无异!社会进入准混乱状态,事实请见我前面的博文,北京不缺房住房开饭馆分类 的系列文章。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饭馆干部中有相当比例的女干部。之所以关注她们,因为几天前偶尔听广播节目,介绍北京市商务委开了个全国各地名优商品大集,其间,主持人对今年的商品大集极为不满,认为办的很混乱,不如去年和前年的好,认为是商务委搞大集领导更换的原因,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仔细的查看了北京市商务委大集办管理者,发现去年和前年是一名男性领导,今年改成女性领导,是否与女性领导不够强力有关呢?女性领导在和稀泥、协调等方面有优势,但在面对人群需要强力管理上肯定不如男性领导,尤其是办大集这样要面对方方面面的买卖人,更是难办。在如今食品卫生极为严峻的时期,女性领导的和稀泥无疑是对社会的破坏。类似这样的女性领导在类似的需要强力管理的岗位上有多少呢?长此下去社会会变得很可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