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工设陷阱诱捕
称“新珍珠港事件”
八十年代,美日大打商业间谍战
《环球时报》
南庄
1982年6月23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中,FBI警员押解着双手被铐在背后的6名日本人。美国当局称,这6人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的雇员,他们因“非法获取IBM的基本软件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而被逮捕。
IBM核心技术被泄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两国几家大公司围绕PC机的研发,展开了激烈竞争。电脑工业起步较晚的日本虽然发展迅速,但软件方面技术水平同美国相比仍有5年时间的差距。为了垄断世界市场,雄心勃勃的日本电子商团一面集巨资研制新一代电脑,一面派遣大批工业间谍到美国“硅谷”偷窃技术秘密。而IBM公司为了重新占领市场,开发出了最新一代电脑——308X系列,并将这项技术列为公司的最高机密。不料就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1981年6月的一天,日立公司在 “硅谷”的代理商——原籍伊朗的巴里·费萨,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了IBM公司308X系列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随后他把这10卷资料的复印件交给了日立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并获得了一大笔报酬。
得到这些价值连城的绝密资料后,喜出望外的林贤治又急切地想得到剩余的17卷资料,从而掌握308X系列的全部核心秘密。于是,他与本公司的一名合作伙伴马克斯韦尔·佩利取得联系,希望后者能够协助他弄到那批资料。
FBI设下圈套
然而,林贤治的如意算盘彻底打错了。原来,“柏林电脑公司技术咨询公司”董事长佩利尽管与日立公司有业务上的往来,但他却曾在IBM公司工作过21年,还当过该公司先进电脑系统实验室主任。接到林贤治的信后,大吃一惊的佩利考虑到自身的利害关系,赶紧把此事告诉了他的好友、时任IBM公司负责工程技术的总经理伊文思,并警告他说“日本人想摘取你们王冠上的钻石”。
接到佩利提供的情报后,IBM迅速派负责安全的查德·卡拉汉会见了佩利。卡拉汉在送给佩利一大笔钱作为酬谢的同时,又请求他继续与IBM合作。卡拉汉曾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特工、联邦缉毒署成员。经过卡拉汉的一番说服,针对日本人的一个圈套被设计出来,佩利则同意为IBM公司充当双面间谍。
在安排好一切后,1981年10月,佩利在卡拉汉的授意下飞往日本,在东京帝国饭店同林贤治会面。林贤治对佩利百般讨好,恳请他帮忙,并许以重酬。而佩利则不动声色地确认了那10卷资料,随口答应帮林贤治搞到剩余的17卷资料。
虽然掌握了这些证据,IBM却不打算收手,还想钓更大的“鱼”,于是找到了美国司法部。 IBM和FBI是老朋友了,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IBM为后者的特工人员提供职业掩护,培训电子技术。 IBM每年在安全上的花费高达5000万美元。在那个时期,美国正对防不胜防的日本经济间谍忧心忡忡。 1981年1月,压力之下的里根政府决定对IBM等美国厂商实行 “司法援助”。有着强烈危机感的IBM选择同FBI合作。 FBI则专门在硅谷开设有一个为其反间谍活动提供掩护的“格兰马尔咨询公司”,用于调查电子产品“灰市”,本来主要是针对苏联集团国家的,这下矛头换成了日本。
日本人落入陷阱
1981年11月,林贤治奉日立公司指派来到美国。在佩利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格兰马尔咨询公司”总裁哈里逊。有一天,当林贤治表示想聘用IBM公司即将退休的高级经理时,哈里逊乘机推荐了卡拉汉。此后,哈里逊和卡拉汉同林贤治频频接触,并很快成了“好朋友”,几乎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当感觉时机成熟后,林贤治便向两位美国“朋友”摊牌,请求他们设法提供IBM公司最新产品的情报和资料,并许以重金。眼看自己的计谋成功,老谋深算的哈里逊又一再故弄玄虚,在酬金问题上漫天要价,直到林贤治答应给52.5万美元时才答应成交。
林贤治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美国人掌握之中。为了取得足够的证据,FBI对林贤治和哈里逊的每次接头和谈话都进行了录音监控。
1982年6月22日,林贤治兴冲冲地带着电脑软件专家大西勇夫,赶到“格兰马尔咨询公司”取货。不料,几个陌生的彪形大汉突然闯了进来,两人还没反应过来,双手就被紧紧铐住。
就在同一天,日本三菱公司的工程师木村也糊里糊涂地落入了FBI的圈套,当他带着窃取的IBM公司一份高级技术资料准备回国时,在旧金山国际机场束手就擒。
这起经济间谍事件曝光后,很快就登上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产业间谍事件”。针对日本公司窃密行为,美舆论惊呼,日本工业间谍对美国“硅谷”的冲击不亚于40年前对珍珠港的偷袭,因此称之为“新珍珠港事件”。
一家餐馆和纺织业背后的故事
经济参考报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布拉泽公司是纺织业的巨头,它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每到中午,公司的职员都到对面的一家餐馆吃午饭。这是那条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尽管饭菜的价格很贵,每天还是顾客盈门。
不久,这家餐馆的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餐馆里的经理和服务员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这家餐馆饭菜价格比原来那家英国餐馆要便宜得多,味道也很鲜美,服务态度更热情周到。时间一长,布拉泽公司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走进这家日本人开的餐馆,甚至连一些高级工程师也来这里就餐。有时,布拉泽公司的某些职员来吃饭时忘了带钱,不仅可以赊账,还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久而久之,这家日本餐馆和布拉泽公司的关系搞得极好,像亲人一样。
可是,两年后的一天,这家原本生意兴隆的日本餐馆突然倒闭了,经营者说,倒闭的原因是由于出售给布拉泽公司职员的饭菜价格低廉,导致巨大的亏损。对此,布拉泽公司的员工都深感惋惜。这家日本餐馆的经理和伙计说无钱回国,请他们帮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布拉泽公司那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餐馆的特殊照顾,对他们的处境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这家日本餐馆的人。起初,布拉泽公司也非常谨慎,但终究经不住那些高级职员的屡次推荐和担保,最后,松口了,同意日本餐馆里的那些人来布拉泽公司工作,但是,公司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些粗活。
然而,经过一个时期的观察,布拉泽公司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干活卖力,没有任何可疑之处,再加上往日的交情,他们的戒心消除了。不久,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布拉泽公司的各个车间,而且有些日本人还被安排在公司的技术部门,担任技术工作。
但是,布拉泽公司的人做梦也没想到,这些日本人都是一流的纺织专家。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把英国先进的纺织设备、技术牢牢记在心里。
后来,在布拉泽公司里工作的那些日本人启程返回了日本。回国后,这些日本人根据在布拉泽公司里窃取到的先进纺织技术,设计出了一套在当时相当先进的纺织机械。从此,日本的纺织工业有了一个飞跃发展,开始和英国的布拉泽公司争夺市场。这时,布拉泽公司才知道日本人在英国开餐馆的真正用意,但是已经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