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巴人《况钟的笔》赏析
(2009-05-15 11:11: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赏析 |
作家巴人写古人况钟为了人命而落笔谨慎,意在批评现在的某些官僚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敷衍了事工作态度,因为他们的心目中没有“人”,没有想到自己是在为人民办事,这样,他们的工作就难免不出差错,难免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巴人从人民利益出发,在文章中呼吁那些掌握着权力的干部们时刻想到“人”,要为人民负责,要敢于同现代的“主观主义者过于执和官僚主义者周岑”作斗争。
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观看了一出戏以后所写的。作家由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具体情节非常敏锐到看到人物身上非常可贵的精神品质。而且,作家由戏剧人物的这种高贵品质联系到现实生活,发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于是大力提倡况钟的心中有“人”,认真办事,敢于负责的精神,以克服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因而,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写作时间来看,当时正当新中国建立不久,不少干部已经染上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毛病,他们在处理事务时已经忘记了人民,因而这篇文章的发表,具有现实的批评和警示作用。
这是一篇杂感文章。写这样的文章往往有感而发,常常是由一个人物或者一件事为因由,阐发开去,或者由远及近,由彼及此,由古及今,由洋及中,产生联想,联系现实,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谈到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是由看一出戏,受戏中人物手中的笔“三起三落”所感动,进而谈到眼前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文章结构平稳,转换自然。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夹叙夹议。就这篇文章来看,前半部分以叙述为主,先在比较中突出况钟之笔的非凡分量——关系到人的性命,再着重叙述况钟持笔时的种种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落笔的慎重,慎重,再慎重。作家这里的叙述既突出重点,又非常简洁。文章的后半部分以议论为主。文章的议论既要善于紧扣所叙之事,避免流于空泛,又要条理分明,逻辑严谨。在这篇文章中,作家由况钟的用笔,过渡到现在许多人的用笔,并指出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作家更进一步,分析了现代许多人用笔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式——以“大勇气”、“大智慧”战胜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两枝笔夹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