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诺贝尔奖
(2023-07-19 18:38:59)
标签:
诺贝尔奖 |
分类: 札记 |
闲聊诺贝尔奖
每年的九月到次年的一月间通常是诺贝尔奖的提名时段。这不,国内一些媒体又开始忙碌起来了,一些机构和权威人士又会开始对可能的获奖者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尤其是在文学圈。为什么只有文学圈这般起劲呢,也许是我们的文学水平更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希望更大吧。
那么什么是诺贝尔奖呢?通俗地讲,就是瑞典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化学家、发明家于1895年在一份遗嘱中将其遗产中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了一个基金,要求将该基金每年所得的利息分成五份设立一个系列奖项,因此统称为诺贝尔奖。这个系列包括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文学、化学、和平奖。旨在奖励为人类利益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些人。后来瑞典中央银行提供了一笔资金于1968年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诺贝尔奖扩展为六项。有人提出疑问了,为什么没有数学奖?按通常的逻辑,数学应该列入其中。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谓“数理化”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的简称,它们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基础性学科。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诺贝尔在遗嘱中就是那么规定的。但有人又会提出疑问,那么增加的经济学奖又如何解释呢?瑞典中央银行为何不将数学这么重要的一个学科也纳入其中呢?好像不能这样追问下去,否则会没完没了,如果数学可以纳入其中,那么其它的学科呢?既然叫诺贝尔奖,那自然要依照诺贝尔的愿望来执行,至于是诺贝尔一时忘记了数学,或者有什么其它原因排除了数学似乎已无法改变。不过,民间有一种传言,说是一位曾为诺贝尔好友的数学家拐走了他的女朋友,因此他终生未娶,也没有儿女,如果是这样,数学奖还真没戏了。不过,更符合未设数学奖逻辑的说法是当时诺贝尔认为数学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既然已设了物理学奖就没有必要再设数学奖了。即便如此,数学家们不还是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领域里研究着,并没有哭着喊着非得加入那个诺贝尔奖吗。
笔者以为,尽管诺贝尔奖是一项个人设立的奖项,又主要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相关事宜,但客观地说,它的设立为自然科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奖的成就获得了共识。但在其它领域可谓是人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那个和平奖居然是由挪威议会的一个委员会来评定,其权威性真的不敢恭维。还有文学奖,也颇具争议性。正如学者周国平所言:“昆德拉昨天去世了。诺贝尔文学奖错过了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普鲁斯特、里尔克,现在又错过了昆德拉。在我看来,这几个人真正代表了文学的高度,错过他们,表明了这个由一位炸药专家设立的奖项的先天局限性:在文学的天空上,它常常看得见烟花,看不见恒星”。我很赞同他的这一观点。
有时我在想,除了那枚金灿灿的奖章和获奖证书昭示着获奖者的贡献和所达到的水平以外,那笔可观的奖金毋庸讳言也是人们竞争它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具有争议的非自然科学项目上。假设一下,如果诺贝尔奖只发证书和奖章而无奖金,会有多少人关注它,它还会持续到今天吗?想想法国文学家、哲学家萨特,人家获了奖而拒绝接受,还发表了如下意见:添加如此无关的重量来影响作家文字的力量,对读者而言是不公平的。
那才叫,牛!
因此,以平常心待它。获奖了看成是锦上添花,没有得奖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