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事散记

(2021-05-03 16:32:58)
标签:

译事散记

札记

分类: 札记

译事散记

 所谓译事,其实就是一次偶然的好友聚会引起的持续两年多翻译《大美百科全书》相关词条的事。

一、起因

大约两年前,好友五人小聚,席间聊起了各自的状况,忘记是谁谈起了有关读书的话题。正巧,之前我偶然读到了一位文化人答记者的访谈录,题为“不要夸大读书的作用”其意主要是针对国内搞得那些什么读书日,读书节。其中的许多观点我很是赞同。于是,在《大美百科全书》(ENCYCLOPEADIA AMERICANA)中查到了READING(阅读)词条。阅读,翻译,上博客,反响不错。一位好友随口问道:“接下来译什么?”,我回答:无计划。

看似偶然的一次聚会,涉及读书的随意话题,好友非刻意的一个愿望,于是有了我时断时续为时多日的译文活动。一切仿佛都那么偶然,现在想来却是必然。

二、译文

1、哲学类的词条。

首先是自己感兴趣的“哲学”词条的翻译。有人问,再接下来呢?还是无“无计划”。从系统,体系和相关性考虑,既然翻译了“哲学”词条,自然地就会涉及到哲学的五个主要分支: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认识论和美学。于是,从它们中又会派生出许多内容。自然又会从中出现许多相互关联的人物、理论、观点、学派什么的。不要说都将它们译出了,就是想要理清它们的思路、理论以及脉络、关系、师承、发展等几乎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只好选择自己喜欢,熟悉的那些重点,做一概略的介绍。也许什么时候又会出现一个偶然,然后接着一个必然。偶然?必然?这本身就是个哲学的问题。

由“哲学”词条开始,截止目前,已译出了与哲学有关的约五十个词条。基本涉及了中外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重要的哲学概念、理论、学说及其它。由于这是个人的,偶然的读书、译文活动,习惯、偏好与偶然使然,因此也就难以强求它们的全面和系统了。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这仿佛又回到了起点,依然是个至今都难以准确,简洁回答的古老问题。当然答案有很多。但译者认为,哲学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人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思维规律的方法。既然是一种方法,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么多涉及小到我们生存的世界,大到整个宇宙以及我们思维规律的理论、观点和看法了。显然这些都是人对世界和自我认识的“观点”,而人的精神世界又是千差万别的,于是必然会出现各种类似或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些是相近的,而有些却截然相反。比如,相互对立的唯心论与唯物论。又比如具有传承性和关联性的唯物论,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等。再比如,具有继承与发展关系的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等。还有认识论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将认识论理解为对知识的性质和有效性的研究。一般来说,该领域的专家们会研究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程度以及在认知(确定性)与相信(不确定性)之间的差别。其中会涉及许多领域和关系,比如它的功能、范围以及它作为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如它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与心理学的关系,与精神哲学的关系,与逻辑学的关系以及与其它研究的关系等)。这些对普通人来说太复杂,也很枯燥。译者对此问题的感受是,纵观认识的发展过程,先贤们提出的对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人类精神或意识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定论,他们那时不解的问题,今天仍然在困扰着我们。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千百年来,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对人的精神或意识的认知和探究却依然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其实还是那个古老的问题,这个世界是可知的吗?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可知的吗?另外,还有美学,伦理学的问题。前者的核心问题是,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后者的主要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接下来可能还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哲学有何用处呢?坦率地说,哲学并无什么用处,它解决不了我们眼下需要解决的那些“现实需求”。它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会使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未来。因为,不管我们的科学进步发展到何等地步,我们都无法像了解过去一样地了解未来。也许,这就是我们需要哲学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众多的哲学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德国哲学家依曼努尔·康德。如果你要想全面地了解西方哲学,恐怕依曼努尔·康德是个无法绕过去的人物,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耐着性子读他那些深奥难懂的哲学著作。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康德了解得不多,不只是由于其著作数量之多,难度之大,估计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对他的著作翻译的不易和不准,以及重新的诠释所至。一直以来,我们把康德说成是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把他的哲学仅仅视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其实康德哲学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批判的哲学,他是批判哲学的建立者,他试图确定人类知识的法则和极限,对西方哲学和人的思辨产生了深刻影响和重要贡献。康德一生从未远足过,就待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小镇里,过着别人看上去枯燥乏味的生活,可他却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批判力批判》等影响人类思想史的著作。我在想,他的思辨是从哪里来的?从实践中来?好像不完全是。于是我又想到了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前者源于后者,是对后者的理性思辨。那么神学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实践呢?种种疑惑,未得其解。当然,还有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等也让人着迷。另外,还译出了中国古代的七位先贤、思想家的资料。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和列子。其中,我对老子和庄子很有兴趣。而且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老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哲学家,而其他的人应当归为思想家。遗憾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一向注重实用,很少对形而上的非实用的问题感兴趣,因此,我们少有真正的哲学家。这让人不免有些失落,甚至沮丧。

2、西方古典音乐家词条。

从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开始到格林卡,李斯特结束,一共译了十九位音乐家。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有贝多芬,维瓦尔第,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等。在这个系列之前,先行译出了与艺术相关的若干词条,比如哥特式艺术与建筑,巴洛克艺术与建筑,装饰性艺术,赋格艺术,艺术品收藏,艺术画廊,新艺术,巴洛克音乐等词条。在“巴洛克音乐”词条前我专门谈了对音乐欣赏的观点。取名为“闲聊几句”:

在译“巴洛克艺术与建筑”词条时,结合文字与配图,让我对“巴洛克”的概念有了更加具体的感觉和认识,但在译“巴洛克音乐”词条时却遇到了困难。首先,具像的艺术品和建筑与音乐相比会更加直观和具体,从整体上讲对观众也更有带入感,更有助于理解,例如,文中在谈到建筑和绘画时就配有位于罗马的 “耶稣会教堂”和伦勃朗的“夜巡”以及德国维尔茨堡宫华丽装饰的楼梯图片。然而,音乐却无法眼见,只能耳听,就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了。其次,“巴洛克音乐”这类属于小众的音乐,专业圈将它归为了“古典音乐”或叫“高雅音乐”,暂且不论这类音乐是否高雅,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解它,甚至欣赏它难度不小,因此“小众”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第三,由于它的小众,一般而言,它存在的范围基本就是音乐专业的比赛和炫技的场合以及身着正装方能进入的音乐会,也会存在于业余“发烧友”展示自己顶级音响设备的圈子里,总之是普通人很陌生的领域。坦白地说,我们不要说熟悉这种音乐,就是连涉及到的一些音乐家的名字都从未听说过,我辈这等非音乐专业,非业余发烧级的人想要涉及这个领域的内容,难度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我有该词条中介绍的多位音乐家的作品,于是坐下来,听!其中有我熟悉的人名和乐曲,像维瓦尔蒂的“THE FOUR SEASONS”《四季》,享德尔的“Concerto Grosso in B MinorOp 6. No12”《B 小调大协奏曲,作品六,第十二号》,巴赫的“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in F major”《F大调勃兰登堡第二协奏曲》,泰莱曼的“Trumpet Concerto in D major”《D大调小号协奏曲》以及科莱里的“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8 ‘Christmas’”《G 小调大协奏曲 作品六,八号作品“圣诞节”》等。音乐是听了,听懂了吗?好像不该这样提问,应该问: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喜欢它吗?如果你有所感受,而且还喜欢它,这就够了。

其实,音乐是一类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同一首乐曲,在一群人中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难度大的暂不说,就像贝多芬的《命运》,维瓦尔蒂的《四季》这样较为普及,易懂,主题鲜明的作品,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音乐所引发的共鸣。至于有人说他听到了《命运》在敲门,或是闻到了《四季》的味道,那是他的感觉。你没听到,闻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想,随其自然的感受可能是听音乐最好的状态,如果你非得听出什么权威定义的声响或闻出什么味道来,弄不好你会把命运在敲门听成了魔鬼在扣门,把春天的芬芳气息嗅成了秋天的腐败味道也说定哪。

一句话,喜欢就听,不喜欢就不听。如果你真有兴趣想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乐理知识,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说是闲聊几句,一不留神聊了若干句。不过,既是闲聊,长短还真不好讲。您说呢?

 

上述文字就算作我多年音乐欣赏感受的总结,也是给音乐爱好者的一个建议。

3、西方古典画家词条。

从达·芬奇到列宾,共译出十二位画家。包括传统派画家,印象派画家,现实主义风格的画家等。其中,我喜欢的画家有伦勃朗,米勒,马奈,雷诺阿和列宾。尤其喜欢伦勃朗巴洛克风格的绘画《夜巡》和《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说起伦勃朗,不能不说说他的《夜巡》。在他生前它给他造成了诸多的麻烦和不幸,同时也成为了他最著名的绘画之一。其实这幅绘画还有一个名字,叫《班宁·科克上卫的连队》,描绘的是正午时分的场景,由于保存不当,受烟尘的影响使原本明亮的色彩变得灰暗,后被人误称为了《夜巡》。另外,画中的人们因该画没有适当地表现他们在现实中应有的地位和排序,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也因这幅画的风波,伦勃朗陷入了人生低谷,破产,变卖家产,搬家,一直到他去世。一幅画的背后有如此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不能不让人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了解了这些,我们再看这幅画时,会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时代气息和它背后跌宕起伏的人生百态。还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和《女神游乐厅的酒吧》人物绘画。其中,《吹短笛的男孩》受到了日本版画的影响,“在这幅杰作中,年轻男孩的形象在单色调的浅灰色的背景中呈现出色彩鲜艳的轮廓图案。综合了日本人对装饰图案的喜爱与马奈西班牙模式的空间模糊性,作品的平面度被评论家比作一张一维的标识牌或扑克牌”。以及列宾现实主义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雕塑般的造型,明亮的色彩,惆怅、孤独、无助的人物表情以及整幅画作营造的宏伟,深邃的张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其它译文。

除了上述三部分中可明确归类的词条外,译者还译出了一些随机性的词条。比如,在疫情期间译了“疾病,免疫力,死亡”三个词条。又如,在美国大选期间翻译了“选举人团,保守主义和幽默”三个词条。以及西方五个主要节日的词条等。另外,还译出了“文明,文化和民主”词条和一组“艺术评论,戏剧评论,文学评论和音乐评论”词条等。

三、感受

历时两年多的译文,感受很多,也很复杂。翻译百科全书这样的资料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未知的难度之大是我译前所没有想到的。

首先,最让人头痛的是那些文中与人物有关的各种名称,如地名,建筑、著作、乐曲、画作、事件的标准通用名称。由于涉及到多个国家和语言,时常会遇到意大利文,德文、法文,甚至拉丁文。就是同样的人名、地名,由于国家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发音和拼写。想尽了办法,最后在一位旅居德国的小朋友的帮助下,不断地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其次,发文之不易。两年中遇到了多次译文在发布时被系统要求修改MG词的提示,但又不指出MG词在哪里,让人一筹莫展,伤透了脑筋。不得已时只好将文字转换成图形文件。阅读起来让人觉着怪怪的。

第三,好友和读者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没有想到在当下这种浮躁的环境中,朋友中有不少人还能有兴趣,静下心来读这类相对小众的文字,实属难得,也让人颇感欣慰。我在想,虽然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但除了物质的东西,人在精神层面也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尤其是那些人文类的优秀遗产,否则,物质化的人类与那些我们定义的“动物”便没有什么差别,谁看了都会觉着面目可憎。

第四,关于读书。其实译文就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或叫阅读。不同的是,这种特殊的读书是在两种语言文字间的反复互动。大致说来,首先要通读原文,并全面读懂它。其次,进行初译,就是按照译者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尽可能准确地加以表达,最后是原文与译文的多次校对,以及译文的定稿。那么这种特殊的读书除了它直接获得的信息以外,它对人还有什么其它的影响吗?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拯救人的平庸。拯救?人的平庸?太高大了。我以为,人的平庸不是读书就能拯救的,就像旅行也无法拯救人的平庸一样。关键是看你读了什么,去了哪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领悟,否则读什么,去哪里又有什么差别呢。这正像此文开头那位文化人所表达的观点“不要夸大读书的作用”。其实,读书就是一件个人的事,尤其是读那些很闲的书。如果把读书这件个人的事一下子人为地搞成了一个群体活动,或节日,就可能让好端端的事情最终变了味道,就如同把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你装扮一番,我涂抹一顿,最后弄得面目全非一样。再者读书是人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而且要从小养成,就像人的其它良好习惯一样,小时候没有养成,长大了再想培养会有诸多难处,弄不好还会走了样。

第五,对文化和文化人的资助和宽容。在两年多的译文中,我时常会遇到这个问题,颇为感慨。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培根,伏尔泰,狄德罗等等都受到过赞助人、贵族,甚至君王个人的庇护和资助,尽管被资助人中有时会出现忘恩负义,甚至反目成仇的事,但爱护文化和宽容文化人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也因此,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或杰作得以保存至今。

最后,可能还会有人问那个老问题:接下来译什么?我的回答还是:无计划。

随意吧,有动力了就继续译下去,否则就…..。未来的事,谁又能说的清呢。

 

 

                                                                                                202151日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列宾
后一篇:乒乓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