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2014天津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真题

(2014-09-17 00:41:40)
分类: 高考系列

2014天津卷)14.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来源:oilanguage.com]

暮春 []黄庚    [来源:oilanguage.com]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来源:oilanguage.com]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来源:oilanguage.com]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来源:oilanguage.com]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来源:oilanguage.com][来源:oilanguage.com]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体现在何处?2)[来源:oilanguage.com]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来源:oilanguage.com]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来源:Zxxk.Com]

【答案】(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来源:oilanguage.com]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来源:oilanguage.com]

2013天津卷[来源:oilanguage.com]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来源:oilanguage.com]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来源:oilanguage.com]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来源:oilanguage.com]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来源:oilanguage.com]

⑴“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来源:oilanguage.com]

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来源:oilanguage.com]

⑶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来源:oilanguage.com]

14.(8分)[来源:oilanguage.com]

⑴轻微、新鲜、清爽等

⑵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来源:oilanguage.com]

⑶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来源:oilanguage.com]

【解析】今年的宋词赏析题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比较全面,主要考查诗词鉴赏中炼字的技巧,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的把握。在(2)(3)小题的解答中又有对考生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的间接考查。可以说重在考查考生对诗词全面鉴赏的能力。遇到这种考查比较全面的试题不要慌张,沉着应对,解题的关键只在于对作者作品的有关背景的用意及所用写作手法的内在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集中对题旨的阐发。抓住主旨来答炼字、意象、手法的妙处,就可以不跑出题外答题。[来源:oilanguage.com]

(2012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来源:oilanguage.com]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来源:oilanguage.com]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来源:oilanguage.com]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来源:oilanguage.com]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来源:oilanguage.com]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2011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来源:oilanguage.com]

骤雨    【宋】华岳[来源:oilanguage.com]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来源:oilanguage.com]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来源:oilanguage.com]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来源:oilanguage.com]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来源:oilanguage.com]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来源:oilanguage.com]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2004--2014天津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真题[来源:oilanguage.com]

 

20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来源:oilanguage.com]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源:oilanguage.com]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来源:oilanguage.com]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来源:oilanguage.com]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来源:oilanguage.com]

 

2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 意的关键。[来源:oilanguage.com]

2009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来源:oilanguage.com]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来源:oilanguage.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来源:oilanguage.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oilanguage.com]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来源:oilanguage.com]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来源:oilanguage.com]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008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来源:oilanguage.com]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来源:oilanguage.com]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来源:oilanguage.com]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来源:oilanguage.com]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解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来源:oilanguage.com]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2007天津卷

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来源:oilanguage.com]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来源:oilanguage.com]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诗用细腻的笔法描写春景,细致入微,感受颇深。第(1)题着重体会叠音词的妙处。叠音词从朗读来看显然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而从内容上看,“葱葱”描摹出溪边树木的浓郁繁茂的景象,“靡靡”形容江草经过春雨的洗涤显得更加茂盛。第(2)题“放春入”运用了拟人手法,且点明题旨,照应题目中“延绿”二字,由此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欢迎和亲密的态度。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下联想象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应该说是一首好诗。

(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来源:oilanguage.com]

凉州词(其一)张籍[来源:oilanguage.com]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16. 【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来源:oilanguage.com]

[200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来源:oilanguage.com]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来源:oilanguage.com]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在诗中的作用。[来源:oilanguage.com]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1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来源:oilanguage.com]
[
作者简介]
汪元量,字大有,宋末诗人,别号水云,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原来是南宋宫廷里的琴师,公元1267年,元军进入临安,(现在流浪生活杭州市),宋恭帝赵顯和太后等被服北去,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纪实诗篇。他留在燕京(现在北京市)的时间很久,文天祥被囚禁时,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慰问,两个人唱和了不少诗,变成很好的朋友。他的诗,情绪悲凉,风格朴素。作品有《湖山类稿》、《水云集》,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历史 感慨深沉,悲凉凄恻,被誉为宋亡之诗史 后来出家做了道士,公元1315年还在世。[来源:oilanguage.com]
说明:公元1267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湖州歌》共98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来源:oilanguage.com]
[
译诗]
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 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 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 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来源:oilanguage.com]
[
诗文注释]
1)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山后为元都城所在。此处泛指北方。 
2)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附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来源:oilanguage.com]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来源:oilanguage.com]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

2004天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来源:oilanguage.com]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来源:oilanguage.com]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来源:oilanguage.com]

答:    

                                               [来源:oilanguage.com]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来源:oilanguage.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