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十四)
(2009-12-26 00:45:50)
标签:
酿酒葡萄葡萄酒生产波尔多宁夏财经 |
分类: 关注个股 |
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优势分析
1.葡萄酒特有的产品功能及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葡萄酒是采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经过发酵获得的高档饮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矿质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在适量饮用的条件下,还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等各种疾病,增强人体健康的功能,被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是世界通畅型酒种之一。而且其特有的色泽、饮酒器具及品酒环境,使得饮用葡萄酒超出了葡萄酒本身的理化和感官功能,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情感、艺术、文化与品位的溢出效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这种集营养性、功能性、文化品位一体的饮料会使人们所乐于接受和消费,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鼓励发展
我国是一个白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白酒生产耗粮过重,每年耗粮2000多万吨,与我国人多粮少相矛盾。为此,国家酒类产业政策体现在“四个转变方针上,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2002年国家经贸委又提出: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葡萄酒兼具发酵酒和果酒两大特征,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
3.葡萄酒产业具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轻工产品,葡萄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不仅能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够盘活贫瘠土地资源和闲置的土地资源,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关联效应。同时,发展葡萄种植业,使公司、基地、农户成为葡萄酒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产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还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人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葡萄酒产业关联度高,它将农业、轻工业等产业以产品深加工的方式链接起来,具有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特色。首先是推动了酿酒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工业的大发展。其次还带动了葡萄酒原辅料、制药、机械设备、制瓶业、印刷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影响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葡萄酒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而是一种自然产品,它的质量和风格首先决定于葡萄产区的光、热、水、气、土壤营养元素等自然生态因素,其次才是决定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栽培、酿造等人为因素。葡萄酒生产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酿造工艺、设备将葡萄中有用成分尽量经济完美地在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中体现出来,这就使葡萄酒产业资源配置受到了生态约束。
1.葡萄原料的特殊生态环境要求决定了葡萄酒产业的区域格局
葡萄酒是与生态关联性极强的产品,其质量、特征、特色又与一定的地域环境资源密切关联,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合葡萄生长并能表现出其优良特性的生态条件,才能酿出品质独特的葡萄酒。如法国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波尔多酿酒葡萄优势产区。为此,葡萄酒原料的生态资源决定了我国葡萄酒生产的配置格局。在我国北纬45°—25°广阔的地域里,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葡萄、葡萄酒产地。我国葡萄酒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十个具有典型产地特征葡萄酒产区,即银川产地、武威产地、吐鲁番产地、渭北地区、黄河故道产地、东北产地、渤海湾产地、沙城产地、清徐产地、云南高原产地。这些产区是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生区,具有较明显的生态集聚效应。
2.葡萄品种及生态适应性
葡萄质量主要决定于葡萄品种及相适应的生态条件,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具备酿造优质葡萄酒的特殊潜在质量。不同葡萄品种或同一葡萄品种在不同栽培区域表现出不同个性,酿造的葡萄酒质量与风格差异很大。葡萄发展应本着适地适种原则,根据生产方向、生态条件和土壤特性确定相应的品种结构,充分考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栽培适应性及酿酒特异性,实现葡萄品种与气候、土壤的协调统一,以满足生产高档葡萄酒对原料要求。
3.年份气候
生态条件是某个地区的特点,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不同年份气候条件使葡萄质量良莠不齐,即使同一区域同一品种的葡萄在不同年份也有品质的区分,因此,年份的生态条件也影响着酒质量,有的年份该产区的葡萄酿酒质量好,有的年份该产区的葡萄酿酒质量就不典型。为此,葡萄酒标注规定可以标注年份,以表明某年份酒的质量,但葡萄酒的年份只能说明它的原料来源于哪一年的葡萄,不能作为评定葡萄酒质量好坏的绝对标准,单纯的年份长短并不决定葡萄酒的品质。当前在很多消费者的眼中,葡萄酒的“年份”就是高档的代名词,认为葡萄酒标注的年份越早,品质就越好,这是误区。
4.基地建设具有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投资成本高
葡萄生产基地是葡萄酒工业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充足的葡萄基地,才能使葡萄酒生产有长期稳定的发展。但葡萄基地建设成本高,基地建设是以土地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特征,以1万吨葡萄酒为例,需要7000余亩土地和700余种植者,企业自建基地成本无异高,为此,一般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或土地反租倒包的形式,这种方式管理成本高。目前国内大多数葡萄酒生产企业所需葡萄由农民分散种植。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往往不按标准要求种植,很难把握产品质量,且价格随行就市,农民的收益也得不到保障,容易丧失种植积极性。这也是未建基地企业的主要难题之一。由于有些葡萄酒生产企业没有基地或基地不稳定,许多葡萄酒生产企业只能跨地区、远距离收购葡萄,达不到现采现酿的理想要求,又由于抢购葡萄原料使大量低糖高酸的葡萄进入了葡萄酒原料行列,葡萄酒质量稳定受到影响。
5.原料滞后性和葡萄酒陈酿工艺设定延长了产品入市时间,投资回收期长
葡萄酒投资回收期长,主要是由原料滞后性和葡萄酒需要一定的存储期客观因素造成。由于葡萄进入盛果期需要3年以上,且酿酒存贮期也需要1年以上,高档酒需要更长时间。这意味着待葡萄酒进入市场达到盈亏平衡点需要5年以上。
三、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建议
葡萄酒是世界通畅型饮料酒,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由于葡萄酒是全汁发酵,酒精含量低,营养价值高,常饮对人的心、脑血管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当今世界除啤酒外人类饮用最多的饮料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提升,喝葡萄酒的人也在逐渐增多,以葡萄酒代替白酒已是一个国际性的潮流,且消费层次逐渐向年轻化和知识化的群体发展,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我国葡萄酒业仍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在我国整个酿酒行业3000万吨饮料酒总产量中葡萄酒仅占到1%的份额,在世界葡萄酒总产量中仅占到1.1%的份额,我国的葡萄酒发展市场潜力非常大。但投资葡萄酒产业时,一定要分析葡萄酒产业本身的影响因素,尤其要科学对待葡萄酒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合理规避产业不利因素。
1.建立稳定可靠的葡萄基地,是葡萄酒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葡萄生产基地是葡萄酒工业的基础,只有建立充足的葡萄基地,才能使葡萄酒生产有长期稳定的发展。目前中国与国外在葡萄酒质量上存在差距,一个重要因素是葡萄质量问题,也就是基地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葡萄基地,把基地作为第一车间管理好,实现葡萄酒生产企业与葡萄种植者的原料生产基地的稳定联系,形成具有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是葡萄酒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2.精选优良葡萄品种并区域化栽培,是葡萄酒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葡萄质量主要决定于葡萄品种及相适应的生态条件,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具备酿造优质葡萄酒的特殊潜在质量。葡萄发展应本着适地适种原则,既要重视优良品种酿酒特异性,又要充分考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栽培适应性,在适合的生态区内进行区域化栽培,实现葡萄品种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协调统一。
3.建立“市场――葡萄酒-葡萄”的良性生产循环系统,树立科学的发展模式
葡萄与市场一样,决定了葡萄酒业及其配套业的命运。
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葡萄酒产业科学的发展模式必须依据生态学的理论,以葡萄生态资源开发为基础,合理地利用链内外资源,加强葡萄酒皮渣等副产物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科学的规划企业布局,建立集葡萄酒生产与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厂区布局,形成高效率生态产业链,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4.中小型企业可以联合、兼并有关企业
我国葡萄酒企业数量多,但规模较小,与葡萄酒新世界大型葡萄酒企业相比,我国葡萄酒产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扩张战略,不仅很难取得较大利润,而且更难达到行业的升级换代,尤其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小规模企业更是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中小型企业在投资时,可以考虑通过联营、兼并、购买国内葡萄酒厂,不仅可以解决原料滞后问题,加快产品上市时间,还可以针对原厂市场运营的现状,制定出更有利市场运作的投资战略。
产业深度调查:宁夏贺兰山——中国的“波尔多”?
贺兰山东麓会成为中国的“波尔多”吗?
宁夏贺兰山东麓,现在还有上百万亩可开垦农田。那里干燥少雨,光照充足,热量适中,昼夜温差大,具有灌溉条件,各类污染很少,适宜栽植酿酒葡萄。前来考察的国内外专家断言:这里是中国酿酒葡萄的最佳产区之一,将成为中国的“波尔多”。
宁夏种植葡萄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大规模酿制葡萄酒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1984年,坐落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玉泉营葡萄酒厂正式投产。不久,该厂生产的“西夏王”干红、干白葡萄酒就相继获得第一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香港博览会金奖。1996年,宁夏制订酿酒葡萄基地规划方案,决定大规模发展酿酒葡萄产业。
2002年6月,宁夏正式提出申请,要求对贺兰山东麓所产葡萄酒实施原产地保护。2003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了这一申请。这样,贺兰山东麓所产的葡萄酒,就成为继山东烟台、河北昌黎之后全国第三个获得原产地地域保护的葡萄酒。
种植户挖苗毁园为哪桩?
宁夏的葡萄酒产业才刚刚起步就遭遇了严冬。近几年,挖苗毁园像瘟疫一样在贺兰山东麓蔓延,仅玉泉营地区就毁园两三千亩。农民为什么要挖苗毁园?有人告诉记者:因为他们感到种植葡萄已无利可图。
近几年,宁夏葡萄在6年中遭遇5次冻害。特别是2003年的特大冻害,除2万多亩鲜食葡萄受冻害较轻外,7万亩酿酒葡萄受冻害竟有一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元。2004年,宁夏酿酒葡萄继续减产,亩均减产超过50%。大幅度减产,再加上收购价偏低,对于总产、单产都不高的酿酒葡萄产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按专家预测,正常年景,宁夏葡萄每公斤收购价应在1.8元以上。但最低时每公斤只卖到1.2元。这样的收购价格,让种植户的心都凉透了。挖苗毁园,就成为必然。
青铜峡市种植户薄汉利有15亩高产葡萄,所植优质葡萄苗是从山东引进的。2003年,他的收成不错,本想有八九万元的收入,结果出现卖难。当地两家葡萄酒厂拒收他的葡萄,他只好通过关系找人。等了4个小时,最后才以每公斤1.3元的价格卖出,比预想的收入少了一半。
有关部门对整体经营最好的芦花台地区调查,种植葡萄的职工40%亏损,30%保平,30%微利。而问题严重的葡萄基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突如其来的抢购大战许多人都没有想到,在酿酒葡萄连续几年销路不畅的背景下,2005年会突如其来地发生原料抢购大战。
宁夏现有酿酒葡萄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能力超过5万吨,但实际生产葡萄酒只有2万吨左右。部分企业由于存货较多,运转困难,便压低原料收购价,甚至不能及时兑现收购款。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受挫,挖苗毁园的事件就接连发生,葡萄产量也因此一降再降,这实际上为原料争夺战埋下伏笔。
抢购大战终于在2005年9月爆发。加入这场大战的,除了宁夏本地酿酒企业外,还有山东、北京等地的酿酒企业,而且外地企业出的价比本地企业高。酿酒葡萄的收购价便一路攀升到每公斤4.4元,最高的竟然达到5.1元。
抢购大战最终酿成激烈冲突:一家企业收购的葡萄,被另一家企业拦在了路上。堵路、砸车,最后惊动了公安机关。
据了解,玉泉营80%以上的葡萄种植户,都和西夏王集团签订了合同,但最后履行合同的只是少部分人。对不履行合同的种植户,企业也没有办法。经历几年欠收和亏损的种植户,终于迎来一个翻身的机会,他们的葡萄也第一次卖个高价。青铜峡市一个种植户告诉记者:2004年,他大量投入,仅为葡萄施肥就有14次之多,结果收了2万多公斤葡萄,但最后只卖了3万多元;2005年,他施肥的次数少,葡萄只收了1.5万多公斤,居然卖了7万多元!如此反差,令他感慨万千。
贺兰山东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栽植酿酒葡萄的最佳地区之一。国内外专家一致看好这块“风水宝地”:有人说它是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将成为中国的“波尔多”。然而,很多年过去了,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和葡萄酒厂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效益都与人们的期望相距甚远。那么,贺兰山东麓真的能成为中国的“波尔多”吗?宁夏的酿酒葡萄生产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宁夏贺兰山地产区
贺兰山东麓地处银川平原的西部,系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洪积平原地带,总面积为362万亩,其中有120万亩适宜发展葡萄生产。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9℃,4-9月活动积温3289℃,日照时数3029.6小时,年降雨150-200mm。这里沙砾结合型土质透气极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加上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年日照时达三千小时,昼夜温差大,且西有贺兰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东有引黄灌渠横穿而过,可满足葡萄生长各个时期的水份需要。
大量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热系数、温度、湿度等方面,这一地区比法国的波尔多地区更胜一筹。而且,在这里种植葡萄无病虫害,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适中,产量高,无污染,品质优良的优势,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绿色食品基地。
1984年在黄羊滩地区的玉泉营农场建立了全区第一个三千多亩的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和一座年产4000吨的现代化的葡萄酒厂——玉泉葡萄酒厂,生产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西夏牌干红、干白葡萄酒,并以上乘的质量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和专家的好评。目前,该公司已有葡萄基地近万亩,年生产能力1万吨。
国家农业部已经规划在宁夏建设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建设面积10万亩以上的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并大力发展葡萄酒生产。“王朝”、“张裕”等葡萄酒生产企业有在宁夏投资筹建原料基地的意向。银广夏、民族化工等上市企业纷纷投资于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其中银广夏拥有种植面积多达2·6万亩,生产能力为1·5万吨。目前,宁夏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基地4万多亩,2003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
主要葡萄酒生产企业:
宁夏恒生西夏王酒业有限公司
广夏(银川)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宁夏御马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