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庆街之殇  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2012-02-19 20:36:56)
标签:

美食

武汉

吉庆街

汉派

浪迹

分类: 游记食记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我的围脖    我的围裙

   

    今天的这篇博文,算是坨妈所有博文中最特别的一篇了。

    因为今天博文里的绝大多数照片都不是坨妈本人拍的,而是在网络上收集的。

    倒不是本人不想坚持原创,而是情非得已,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老吉庆街已经拆掉重建了,对于我们这一辈的老武汉人来说,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它的身影了。

    前几天到新建成的吉庆街去玩了一下,结果非常让我失望,我熟悉的那些味道,那些人,那些氛围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的吉庆街已经没有了味道,无法令人回味,所以我回家后在网上搜罗了大量老吉庆街的照片,谨以此文,纪念我记忆中的“吉庆街”。

 

————————————————————————————————————————————————-

 

    对于多数外地人来说,知道“吉庆街”这个名字,多半是因为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来双扬”,就是一个在吉庆街口卖鸭脖子的漂亮女人,每晚透过青灯的摇曳,点燃一支烟,以风情万种的身姿招揽生意,但她的眼神又是无比冷淡而落寞的,她知道一切的浮华都与她无关,她只是无悲无喜地看着那尘世的月色。

     最早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化的,就是陶红主演的电影《生活秀》,她在戏里的一颦一笑,一低头一转身,一个寂寞的眼神,一个无言的沉默,都演活了这个角色,这部电影也为陶红带来了“金爵奖”、“金鸡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奖”三项影后桂冠。也可以说,是生活秀和吉庆街,成就了陶红。

    此后相继有电视剧、话剧、京剧等各种文艺作品问世,随着电影电视的热播,武汉吉庆街也因此一夜成名,使这里原本车水马龙的人流更加密集,每晚都会有不同的人来到这里,上演着大城市小人物的一幕幕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电影《生活秀》陶红主演的来双扬)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武汉京剧院排演的大型当代京剧《生活秀》)

 

    真实生活中的“吉庆街”其实是座落于汉口“老通城”附近,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的一条小巷。这条巷子白天不起眼,但一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这条小巷就在在霓虹下顿然活了过来。十米宽的小街上,简易的圆桌板凳连绵排开,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擦鞋的……你还没搞清楚这些人是从哪个角落冒出来,而他们已经甩开嗓子吆喝着和你做起了生意。 
    转眼间,人潮暗涌,催促着你尽快落座,识趣的老板娘一边热情地张罗,一边和拉琴卖唱的艺人交流眼色,在一帮人的簇拥中迷迷糊糊坐定,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到底进了“芳芳”、“明明”、“顺记”、“园园”、“小妹”、“玲玲”、“歪歪”哪家排档,猝不及防,只能摇头一笑。几百个台位满满当当,灯火映红了一张张恣意满足的笑脸,各色菜肴任君选择,吹拉弹唱的卖艺人随你召唤。 
    这些饱经世事沧桑、混迹于三教九流、游走于龙鱼之间的艺人,不仅可以为你演唱各种戏曲、民谣,还善于察言观色,在你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用最时尚的妙言谐语为你现编现演,一首首流行歌曲和民谣演绎得让你忍俊不禁、捧腹开怀。据说,吉庆街的艺人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有音乐学院的教授,还有写字楼的白领。    午夜十二点,整个气氛达到了高潮。对吉庆街来说,夜是白昼,生活理所应当是从此刻开始的。买卖人不知疲倦地做生意,直至凌晨四点依旧精神抖擞、声音洪亮,食客们卸下白日里的憋闷,一口气兴奋到深夜,不知归去。这个不夜城给人的就是一个欢畅和痛快,难怪让人爱到了骨子里,美得妙不可言。

    以下的这些图片,都是网上搜集的早期吉庆街的原始照片,那一间间的排档,一家家的小摊,都是我记忆里那条熟悉的老街,曾经陪伴我渡过很多开心的岁月。

    借用池莉小说中的句子概括,就是——

    所有的美丽与凄伤    快乐与哀愁

           希望与绝望    无限与有限

     都在里面了......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这些亲切的小吃,都是我喜欢、我热爱着的!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下面的这些面孔中,是否有你记得的?熟悉的?是否能回想起他们的歌声和表演?他们曾经带给你的那些欢笑,你是否还记得?

    “吉庆街江湖三姐”、“吉庆街四大天王”你在这里是否能够找到?

    反正我看到“老麻雀”的时候,感到非常亲切。

    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现在如何生活?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那些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节目,如今已然都成为了绝唱,我们又应该到哪里再去寻找?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歌、那些事,是我们记忆中悄悄流逝的年华,时间也如这些照片中那些人一样,消失了,不见了,再也找不回来......

 

 

 

 

 

    以下是新建成的吉庆街,红墙灰瓦的仿近现代建筑,象民国时期某座政府机关、公馆或者洋楼,不土不洋的风格,与吉庆街的传统化与市民化基本沾不上边,从感觉上就难唤起老武汉人的认同感。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走在这里,感觉象是到了上海哪个美食街或者购物中心,都是一家家外地品牌的美食商铺,巴蜀小吃、湘菜馆、韩国烧烤、台湾炸鸡、西点房等等,武汉本土品牌的菜馆不过两三家,味道还都不怎么样,一进去都是非常现代派的装修,感觉都是走小资路线的。让那些原本习惯在吉庆街吃宵夜的普通百姓,没有进去消费的欲望。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这些大爷大妈们,估计也只能从墙上的照片中,怀念他们记忆中的吉庆街了。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图片中这些开业时的人流,如今都不见踪影,我去的那天新吉庆街门庭冷落,诺大一个广场没看见几个人,天下着小雨,更显得冷清,各家店里也没几个人在买东西吃东西,看来大多数人也更我一样,不喜欢新吉庆街的改建风格。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吉庆街之殇 <wbr> <wbr>汉派市民文化的最后挽歌
    夜晚的新吉庆街流光溢彩、美奂美轮,可是如今都成了美丽的空壳,因为它丧失了骨子里最根本的东西,它就不再是一个文化标签、不再是市民文化的代表!而缺少了市民的支持和认可,这样的消费场所又有谁来捧场呢?它只能在一大堆相同类似的建筑与商圈中,沦为一个不起眼的牺牲品。

    其实很多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在走同样错误的路线,南宁的中山路,马上也和吉庆街一样,都要面临拆迁。吉庆街拆了,改成了一座海派建筑的现代美食街,可是再也没多少人愿意光顾。中山路也要拆了,却要改成一条曼哈顿风格的高级商业街,名字也要改成香港路。这样的改建真的有意义么?

    除了政府官员可以多拿好处,开发商可以谋取暴利,有谁真正从里面得到实惠?

    老百姓原来花几十块就可以吃一顿宵夜,现在几百块也吃不了,还吃得不开心不爽;那些艺人们原本可以有一个地方赚钱谋生,解决就业与生活困难,现在哪里还有其它的地方供他们一展所长,他们又要重回到残酷的现实洪流中去;业主们原来几千块就可以租的门面,现在十几万都租不到,那些原本的商家只有关门大吉;而那些花大本钱新入驻的商家,投资却得不到回报,因为老百姓不来光顾,这其实是一个真正的亏本买卖!

    所以吉庆街的拆建,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派传统的没落与消亡,是真正的文化之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