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选举16:捐纳三

(2022-03-21 11:01:58)
标签:

真实儒学

历史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历代治道特点—清朝

对捐纳官的管理。定例,捐纳官分发各部、院学习三年,外省试用一年。期满,各堂官、督、抚实行甄别奏留,乃得补官。除了通行的考绩之例外,历朝都额外要求督抚加强考察,康熙十八年,复令捐纳官莅任三年称职者,题请升转,否则参劾,以示限制。嘉庆十六年,谕:“捐纳员签分部、院学习行走年满,当详加甄别。近来该堂官于行走报满人员,无不保留。市恩邀誉,不顾登进之滥,可为寒心。”道光八年,谕:“酌增常例报捐(常捐指现行事例,即捐监、封增之类),分发人员为数更多,著各督、抚、盐政留心察看,不必拘定年限,认真甄覈。”咸丰七年,从御史何兆瀛请,诏各部、院考试捐纳司员,察其能否办理案牍。外官分发到省,例由督、抚考试,分别等第,黜陟有差。

光绪初年,朝廷以军兴以来,吏员选任多违典例(以捐纳、军功为多),从平乱转入民生治理之后,遂大整吏治。光绪五年,诏各省考试捐纳人员,府、州、县试论一,佐杂试告示判语;同时,屡断冤狱、求清是非(浙江葛品连狱、东乡狱事、江宁疑狱等),并于75月,下诏疆臣于命盗重狱按月册报,必朝廷亲审,知公断上结吏治、下连民心,期以明狱事整饬吏治。于是多有裁罢;八年,闽浙总督何璟言:“闽省应试府、州、县百五十四员,盐大使五十五员,佐杂五百九十六员,知府、直隶州知州、盐大使取留十之五,同、通、佐杂留十之四。”报闻。

    历朝开捐例之大略及其审慎。文官捐始康熙十三年,以用兵三籓,军需孔亟,暂开事例。十六年,左都御史宋德宜言:“开例三载,知县捐至五百馀人。始因缺多易得,踊跃争趋。今见非数年不克选授,徘徊观望。宜限期停止,俾输捐恐后。既有济军需,亦慎重名器。”帝纳其言。滇南收复,捐例停(13-16年,平三藩,开捐,得用知县)。嗣以西安、大同饥,又永定河工,复开事例。青海用兵,馈饷不继,内大臣议停各途守选及迁补,专用捐资助饷者。刑部尚书张廷枢言;“惟捐纳所分员缺可用捐员,正途及迁补者宜仍旧。”从之(只有原捐纳官员缺,才能用捐纳官补)。雍正二年,开阿尔台运米事例;五年,开营田事例;十二年,开豫筹粮运例。先是俊秀准贡得输资为教职。已,虑异途人员不胜训迪表率之责,康熙三十三年,令俊秀准贡捐学正、教谕者改县丞,训导改主簿(俊秀从捐教职,改为县丞、主簿等杂吏)。雍正元年,谕“捐纳教职,多不通文理少年,以之为学问优长、年高齿长者之师可乎?”诏改用如前例(康熙33年,已令捐纳官之教谕、训导改为县丞、主簿)。

  高宗初元,诏停京、外捐例。乾隆七年,上下江水灾,诏以京官中、行、评、博以下,外官同知、通判以下,无碍正途,如所请行。嗣是上下江、直隶、山东、河南屡告灾,辄徇臣工请,许开捐例;十三年,进剿大金川,四川巡抚纪山奏行运米事例;三十九年,再征金川,复开川运例;贡监纳道、府例,自雍正五年后,数十年无行者,至是复行。;五十八年,诏曰:“前因军需、河工,支用浩繁,暂开事例,原属一时权宜。迄今二十馀年,府库充盈,并不因停捐稍形支绌。可见捐例竟当不必举行。不特慎重名器,亦以嘉惠士林,我子孙当永以为法。倘有以开捐请者,即为言利之臣,当斥而勿用。”

  嘉庆三年,从户部侍郎蒋赐棨请,开川楚善后事例,帝虑正途因之壅滞,饬妥议条欸。寻议:“进士,举人,恩、拔、副、优、岁贡,始许捐纳。非正途候补、候选正印人员,亦得递捐。现任、应补、候选小京官、佐贰,止准以应升之项捐纳。”从之。嗣以河屡决,续开衡工、豫东、武陟等例。十一年,定捐纳道、府,系曾任知府、同知、直隶州知州并州、县正印等官加捐,及现任京职,堪胜繁缺者,许以繁简各缺选用。其贡监初捐,及现任京职仅堪简缺,并外任佐杂等官递捐者,专以简缺选用(限制捐纳者身份和所捐去向)。

  宣宗、文宗御极之初,首停捐例,一时以为美谈。自道光七年开酌增常例,而筹备经费,豫工遵捐,顺天、两广及三省新捐,次第议行。其时捐例多沿旧制,惟于推广捐例中准贡生捐中书,豫工例中准增、附捐教职而已。咸丰元年,以给事中汪元方言,罢增、附捐教职,其已选补者,不许滥膺保荐。是年特开筹饷事例;明年,续颁宽筹军饷章程。九年,复推广捐例。时军兴饷绌,捐例繁多,无复限制,仕途芜杂日益甚。同治元年,御史裘德俊请令商贾不得纳正印实官,以虚衔杂职为限。下部议行。寻部臣言捐生观望,有碍饷需,诏仍旧制。

光绪五年,帝以捐例无补饷需,实伤吏道,明诏停止。未几,海疆多故,十年,开海防捐(中法之战),如筹饷例,减二成核收,常例捐数并核减。自海防例行,惟川捐如旧,馀或并或罢。十三年,河南武陟,郑州沁、黄两河漫决。御史周天霖、李士锟先后请开郑工例,以济要工。部议停海防捐,开郑工捐。十五年,筹办海军,复罢郑工,开海防新捐(光绪亲政)。从中可见,帝亲政后对大办海军的急迫,因而颠倒了本末,而转为急功利之图。新捐屡展限,行之十馀年。二十六、七年间,江宁筹饷,秦、晋实官捐,顺直善后赈捐,次第举办。江宁顺直捐视新海防例,秦、晋捐但奖五品以下实官。庚子变后,帝锐意图治,言者多谓捐纳非善政,诏即停止。总体上,清代德立道明,民知所去就、官知应谋笃,使捐纳官实心爱民者众,遂有《清史稿》专为之列传:诸如硃其昂以“纳赀为通判”,“光绪初,直、晋灾,其昂输私财力任赈抚,以劳致疾”,并助办轮船招商局大有成效;硃其诏亦以“纳赀为知县”,既“扩充天津电报学堂,成材益广”,又“复捐自置天津法租界地四十亩”为海军医学堂校址,足皆成之;潘民表瘁於赈务,“每遇灾祲,呼籥奔走,置身家不顾…,赀斧悉自贷,及服官,俸入悉以偿赈债、充赈用”;严作霖以儒生奋起司赈事20余年,“及殁,子良沛出二十馀万金为恤嫠、保节、备荒等用,成其遗志云”;唐锡晋阖门殉粤难,誓奉遗训力行善,“二十六年,两宫西狩,关中大饥,人相食,锡晋醵金四十万往赈,历二州八县,艰困不少阻”;娄春蕃以贡生纳赀为同知,“久参北洋幕府,李鸿章尤重之,常倚以治繁剧”,“及联军猝至,同僚皆走,春蕃独留不去,艰苦谋搘拄…,约成,辞优保”;其他如洪汝奎、史朴等为国家筹款、还债者,不可胜计;可知咸同以下,纳资除授之例虽多,然不为谋官而义于拯民救国者亦众,是有清别于前代而史家专作列传之由也。

 

在农耕时代,一遇大灾和战乱,生产即急剧下降而百姓迅速进入苦难,为了应对,前代往往都被迫行聚敛之政,以致动荡不息、社稷沦丧;清代之捐例(暂行例),是朝廷应对大型灾、乱及河工的常用措施,显然不如增赋加派的征额有保障,而且实际岁入也不多,“光绪初,议者谓乾隆间常例,每岁贡监封典、杂职捐收,约三百万;今捐例折减,岁入转不及百五十万”;即便以乾隆时的300万两计(历朝之最),也只占财政收入约7%;及至同光之际则仅有半数(占3.5%),故光绪五年,“帝以捐例无补饷需,实伤吏道,明诏停止”。捐额不高,反映了准捐限制严格;每遇大事往往仍以开捐应,是对大突发事件的忧患与增赋加派扰民之间的权衡结果;而能在捐额不高的情况下,完成对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甲午、尤其庚子以后,被列强劫掠、赔款之重灾,不可并论),既说明了不加赋税,对安定人心、促进生产的持续保障作用,也彰显了清代诸帝多节俭恤民。清之捐例虽有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区别于其它朝代的关键),比前代之聚敛,其得失全在帝心和民心,倘若不具备前两条的保障,确实殊难评判(由此,也可见儒家文化的人心凝聚之力)但无论如何,捐例都是弊政:对官员任用改倚为察,分吏治清浊难立界限…,这些对朝廷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变化,所以历朝诸帝开捐物不慎之又慎,且总告诫后人勿开。

 --引自汉朝儒学兄弟渊源的新浪博客: 十九、(四)唐宋明清四代之选举--清代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