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四德:仁、义、礼、智--(重发)

(2018-01-27 11:43:21)
标签:

真实儒学

文化

教育

历史

杂谈

分类: 儒学哲理及概述

  仁、义、礼、智,谓之儒家四德,四德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则能群,能群则可凝聚更多人的心智,使智广、力大,故能见远、胜物、捍患、御灾而强大邦国(能群是人的社会属性,唯我是人的个体属性。能群才能见远,才可汇聚合力;唯我则必苛人,于是相冲内耗,然总有不明者,欲以唯我苛人而望成能群见远,此历代治之所悖、乱之所由的根源也)

  四德之发端皆人之贤性本原(即人性善端),仁之爱人首先要从爱亲始爱亲不恒,爱人焉能有恒?故提炼出孝悌,作为人伦之始、五伦之宗,也是百德之纲、推仁之始孝亲为大而后推及他人这里注意,禽兽亦知爱子,然绝无孝父母、善兄弟者,故儒家以孝悌为百德之纲,由此延展贯穿于人与生俱来的四端贤性本原,加以弘扬而稳定成仁、义、礼、智四德(四端人皆有之,但若成四德,则须后天培养)。孝是对生我者之敬爱(孝的三个层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孝的最基本要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对君子的一般要求;而“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孝的最高层次,故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以当大事”),对自然为敬天(尤其作为天子,敬天爱民以承天命亦天子之孝也),在国为忠君,于家为尊亲尊师;唐太宗尝幸国子学而亲释《孝经》曰:“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陈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悌者,善兄弟也,是对我之兄弟和以及人之兄弟的亲爱。孝悌之共性是仁,以此律己是义,上下内外有度、有别而出礼,爱而不阿不屈、不庇不纵、明求是非、思患而预防为智(“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故《春秋繁露》言“怨人不可迩,敌国不可狎,攘窃之国不可久亲,皆防患为民除患之意也”)。故曰:四德核心是仁,而孝悌贯穿四德,修仁德自孝悌始历代“以孝治天下”者,不仅因孝自天性,更在于孝理是儒家修治之理的模型,即子奉亲之竭力,亲慈子之无私,皆真诚且互动成度,这是亲与子皆以人的社会性,即仁爱能群之性主导思行的结果(以天性之然,若子欲舍己奉亲,必被亲力阻、非亲所愿;同样,亲欲舍己惠子,亦必被子所阻、非子所愿,故必有使亲与子皆得其愿之度,遂有荀子孝当“从义”之论),既是仁义之始(德),也是中庸之始(道),故雍正帝有“孝子节妇,自有常经,伦常之地,皆合中庸”之谕。

 

仁、义、礼、智四德

  仁者,爱人也,爱己非为仁,“仁者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陂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謂之仁”,远而愈贤、近而愈不肖,“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故曰仁者大远。仁之爱人,是基于并育不害,养其育而抑其害,故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孔子则认为养、抑之度在约于礼,故曰“克己复礼为仁”(与佛家、理学的恕恶之仁不同)

  义者,心之养也,“合我与宜”(我应坚持的公正合宜的德行);“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义应笃的内容,即分内之责的尽履和仁人之度的适当,故义者正己也,正人非为义,与仁相反,“仁大远,义大近”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顺逆之处也。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孔子谓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语樊迟曰:治身者,先难后获。以此之谓治身之与治民,所先后者不同焉矣”。是故君子“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正人则是责人尽艺而爱人,但君子以自己先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正人之义为前提这里注意,董仲舒仁义的人我之纪,非告子之仁内义外(所谓“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仁是性,义则是因性而求正理,两者皆有内外,内则诚悟而修,外则成德于治,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都是义的内涵。

  礼者,出于恭敬与辞让之心,是待人接物于上下、内外、远近、大小、尊卑而能成其安然之度,也是仁义之修治于不同主体的恰当有别之度,所谓“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以德多为象”。故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智者,明是非、辩真伪、识微见远也,尤其是对似是而非者能明辨、见远,而非求近利却不避远患的功利之才,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所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复,残类灭宗亡国是也。故曰莫急于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末,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

    --引自汉朝兄弟儒学的新浪博客:一、儒家文化概述(《儒学浅析》)

 

1.1 仁义(礼智)的发端源于人性,与生俱来的贤本良能:

     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具备贤性之本,所以易于唤醒、容易教化,正如孟子所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是孟子关于儒家四德的本原性论述:在未对孩子进行任何教育之前,每个孩子都具备恻隐之心,这是最早源于本性之仁的发端;都具备羞恶、羞丑之心,这是最早源于本性之义的发端;对大人都具备信长、敬长之心,这是礼的发端;都具备是非之心,这是智的发端。如能弘扬,从(君王)自身扩展百官、百姓使其皆充于仁义礼智,则足以安定四海;如自身都不充于仁义礼智,则自己都不足以侍奉父母。

    同时,孟子进一步阐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爱亲、敬长就是孝悌,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爱亲的本质是仁,敬长是以爱亲之性正己的推展应用,故孟子称其为义;爱亲、敬长,通行于天下,任何人无不同者,所以,1、仁义是由孝悌延伸而来,由爱亲延伸到爱人;2、仁义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共性。

   --引自汉朝兄弟儒学的新浪博客:九、《孟子》析读-1(《儒学浅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