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论文
(2010-07-01 14:21:49)
标签:
论文杂谈 |
分类: 教学论文 |
七年级学生焦虑状况分析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个体适应的更好。但当前,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发过强的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怖、孤独、自责、过敏、冲动,身体症状等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症状。为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了解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从认知和行为等层面上进行辅导,以改善、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010年3月15日至4月2日期间,我们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
一、测试对象
本次测度选取七年级学生为测试对象,共收回问卷1227份。根据测验的效度量表进行评定、筛选,无效问卷112份,有效试卷1105份,有效率90.06%。
二、测试工具及方法
本次测试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为测试内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MHT由8 个量表构成,分别是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和冲动倾向(H)。每一个内容量表的得分可以转换成标准分,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即为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该测试可以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大;量表的总分可用于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三、统计标准
每个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8为正常焦虑,≥8为异常焦虑,八个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故焦虑总分的临界点等于64分。据此我们选定的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正常的学生(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焦虑总分64分以上(不包括64分)者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特别指导。
四、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受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
表一:总焦虑倾向标准分的分布
标准分 |
人数 |
比例 |
1-64 |
1102 |
99.73% |
≥65 |
3 |
0.27% |
由此得出七年级学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为0.27﹪。
表二:异常焦虑学生在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的人数分布
学习焦虑 |
对人焦虑 |
孤独倾向 |
自责倾向 |
过敏倾向 |
身体症状 |
恐怖倾向 |
冲动倾向 |
|
人数 |
33 |
75 |
20 |
55 |
71 |
133 |
133 |
124 |
比例 |
2.99% |
6.79% |
1.81% |
4.98% |
6.43% |
12.04% |
12.04% |
11.22% |
由表二可知,8个内容量表在异常焦虑学生中按标准分超过8分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他们虽然在总体上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这些人同样应该进行心理指导。
学习焦虑: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2.99%。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会促进学习。这里所统计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候,是因为怕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中考的压力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对人焦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6.79%。对人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和退缩、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因家长娇生惯养而让子女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或是缺少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对人焦虑的原因。
孤独倾向: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81%。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自责倾向:有自责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98%。这些人自我评价过低,经常自我请示自己或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6.43%。他们有点“神经质”,主要表现为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身体症状: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12.04%。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恐怖倾向:有恐怖倾向者占12.04%。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怕黑暗地方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冲动倾向:有冲动倾向者占11.22%。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术语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综合情况:综合情况是指总分在65分以上(含65分),这是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的不适应行为,需要进一步做心理诊断,这部分人占受试学生总数的0.27%。
(二)各班级整体焦虑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表三:各班级整体焦虑状况统计
班级 |
学习焦虑 |
对人焦虑 |
孤独倾向 |
自责倾向 |
过敏倾向 |
身体症状 |
恐怖倾向 |
冲动倾向 |
总分 |
7.1 |
4.11 |
4.09 |
1.83 |
3.35 |
4.30 |
4.80 |
4.30 |
4.74 |
31.52 |
7.2 |
4.18 |
4.22 |
2.00 |
4.22 |
4.27 |
5.22 |
4.37 |
5.12 |
33.59 |
7.3 |
4.05 |
4.33 |
2.18 |
3.44 |
4.98 |
5.13 |
4.84 |
5.33 |
34.27 |
7.4 |
3.06 |
3.73 |
2.04 |
2.96 |
3.58 |
4.85 |
4.42 |
5.04 |
29.67 |
7.5 |
3.18 |
3.14 |
1.74 |
3.02 |
3.25 |
4.40 |
4.28 |
4.46 |
27.46 |
7.6 |
4.05 |
4.39 |
2.11 |
3.56 |
4.39 |
5.00 |
5.00 |
5.26 |
33.75 |
7.7 |
3.84 |
4.58 |
1.93 |
3.25 |
4.29 |
5.27 |
5.07 |
5.31 |
33.55 |
7.8 |
3.84 |
4.47 |
2.22 |
3.60 |
4.42 |
5.36 |
4.87 |
5.62 |
34.40 |
7.9 |
3.87 |
4.58 |
2.16 |
3.49 |
4.25 |
5.40 |
5.09 |
4.98 |
33.84 |
7.10 |
4.36 |
4.47 |
2.15 |
3.83 |
4.21 |
5.55 |
5.06 |
5.02 |
34.64 |
7.11 |
4.20 |
4.96 |
2.67 |
3.24 |
3.82 |
5.38 |
4.89 |
5.13 |
34.29 |
7.12 |
4.83 |
5.28 |
3.09 |
4.00 |
4.79 |
5.90 |
5.36 |
5.79 |
39.03 |
7.13 |
3.59 |
3.66 |
1.79 |
3.43 |
3.55 |
4.59 |
4.29 |
4.02 |
28.91 |
7.14 |
4.17 |
4.15 |
1.85 |
3.39 |
4.15 |
5.07 |
5.19 |
4.87 |
32.83 |
7.15 |
3.67 |
3.72 |
1.97 |
3.33 |
3.67 |
5.21 |
5.07 |
4.88 |
31.52 |
7.16 |
4.56 |
4.89 |
2.40 |
3.62 |
4.27 |
5.44 |
5.29 |
5.15 |
35.62 |
7.17 |
3.91 |
4.14 |
1.79 |
3.75 |
3.98 |
5.21 |
4.79 |
5.13 |
32.70 |
7.18 |
4.24 |
4.72 |
2.09 |
3.65 |
4.28 |
5.09 |
5.17 |
5.33 |
34.57 |
7.19 |
4.40 |
4.32 |
2.23 |
3.82 |
4.05 |
5.18 |
4.44 |
4.82 |
33.26 |
7.20 |
3.89 |
4.04 |
1.81 |
3.72 |
3.56 |
4.70 |
5.25 |
4.70 |
31.79 |
总计 |
4.00 |
4.29 |
2.10 |
3.53 |
4.10 |
5.14 |
4.85 |
5.03 |
33.06 |
由表三可知,各班焦虑倾向标准分的平均值均属正常,12班、16班、10班、18班的分值相对其他班级稍高。其中12班、16班、19班、10班的学习焦虑情绪;12班、11班、16班、18班的对人焦虑;12班、11班、16班、19班的孤独倾向;2班、12班10班、19班的自责倾向;3班、12班、8班、6班的过敏倾向;12班、10班、16班、9班的身体症状;12班、16班、20班、14班的恐怖倾向;12班8班、18班、3班的冲动倾向相对高于其他班级。5班、13班的各量表分值则相对较低。
(三)对受试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表四:不同性别异常焦虑学生在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的人数分布
|
学习焦虑 |
对人焦虑 |
孤独倾向 |
自责倾向 |
过敏倾向 |
身体症状 |
恐怖倾向 |
冲动倾向 |
总计 |
|
女生 |
人数 |
13 |
38 |
7 |
25 |
38 |
67 |
90 |
72 |
350 |
比例 |
1.96% |
5.72% |
1.05% |
3.77% |
5.72% |
10.09% |
13.55% |
10.84% |
54.35% |
|
男生 |
人数 |
20 |
37 |
13 |
30 |
33 |
66 |
43 |
52 |
294 |
比例 |
3.01% |
5.57% |
1.96% |
4.52% |
4.97% |
9.94% |
6.48% |
7.83% |
45.65% |
由表四可知,在异常焦虑学生中,女生所占比率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方面,女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心理障碍的女生略高于男生;学习焦虑方面,男生的检出率略高于女生。其他各项检出率基本一致。
五、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1.在本次测试中,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偏常者均占总人数的12.04%。
(1)身体症状是与焦虑有关的躯体反应,它与焦虑程度的高低有关。强烈焦虑会引起生理反应,如,心跳、胸闷、头重、出冷汗、皮肤苍白、肌肉松弛、小便失禁等。正常人也会有这种焦虑反应,但大多数是发生在焦虑症中。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会死去,呼吸感到困难,心跳加快,感到喘不过气来,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如果焦急是慢慢产生的,就会心神不定,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或失眠等。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一般是“真正的病”和焦虑同时在起作用,或者焦虑是真正起作用的原因;特别是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很多时,大多数焦虑在起作用,即原因在于焦虑。当身体症状表现得很强烈时,那一定是焦虑受到了压抑。本人由于直接想到焦虑时感到痛苦,便以疾病(身体症状)进行逃避。另外由于青春期提前,学生们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生理现象,却又缺乏对其的认识以及应对方法,而学校家庭缺少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导致七年级学生出现较多的身体症状。
对策:
身体症状是由于担心和焦虑引起的,并非全由生理上的病因引起。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这时,对身体症状直接进行治疗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必须解决其真正原因---焦虑,即帮助他们正视焦虑,提高克服焦虑的勇气,找到焦虑的原因。先消除焦虑症状,身体症状才能彻底根治。
(2)恐怖倾向是指对一些场合或客体感到恐怖,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但仍无法控制,并对恐怖对象产生回避行为。恐怖倾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缺乏生活经历:遇到未曾经验过的场面,不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比如,幼儿就害怕黑暗的地方和很大的声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见识的增广,此种焦虑也就逐渐少了。
二是过去创伤经历影响:有一些恐怖倾向是源于过去的创伤经历。由于某些创伤的恐怖体验发生在某些场合,与这些创伤经验相伴的场景及人事,以及类似的场景与人事,都容易条件反射似地促发某种恐怖的感受。比如,一个受到父亲严厉惩罚的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对领导产生恐怖倾向。
三是依赖性性格:受到娇养、过度保护、过分照料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并容易形成依赖心强的性格。这种孩子由于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只要是一个人就会感到焦虑,很怕黑暗地方,为人处事总是带有孩子气。
四是缺少关爱与自尊:有一些缺少关爱与自尊的孩子,也会容易产生恐怖倾向。他们的恐怖表现,其实质是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与重视。
对策:
关于恐怖倾向的防治,重在做好预防。这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促使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家长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永远都是他自身的成长,因此,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在教养过程中,应减少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孩子缺乏经历而产生的恐怖倾向,要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要不断拓展生活的空间,对于孩子勇敢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对于因过去创伤经历所导致的恐怖的倾向,要进行心理分析,帮助孩子找到第一次恐怖的经历与事件,然后进行再分析、确立正确的应对态度与策略。鼓励孩子从创伤中走出来,并勇敢地面对以前所恐怖的对象,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对于因缺少关爱与自尊而导致的恐怖倾向的孩子,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尊重。要多询问了解他们的需要,对于他们的优点要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
2. 在本次测试中,冲动倾向偏常者占总人数的11.22%。
冲动倾向的形成有以下原因:
(1)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这种大红动倾向与其生物学的神经类型有关。对于冲动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就必须考虑到其是否属于先天的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
(2)被强烈的焦虑所驱使。比如,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就会增强。有些孩子由于反复的人际关系冲突,出现了反复的情感危机,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们极力与人建立情感关系,而采取了过度的交往方式,使言行带有较强的冲动性。还有一些孩子自我心像(对自己的看法)、个人偏好及目的性不清楚或紊乱,不知如何与人相处,长期感到空虚,并伴有不踏实的焦虑感,因此,也容易有冲动性的行为。
(3)后天的学习与模仿。有一些句哟冲动清闲的孩子,其父亲或母亲的言行也有较强的冲动性。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了父母的言行。
(4)冲动行为的不当强化。一些学生在起初出现冲动性言行后,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与惩戒,反而得到了某种奖励,因而冲动性行为得到强化,并发展起来。比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惩罚他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对策:
设定清楚的界限。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出现冲动性行为的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在设定清楚的界限后,要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任何时候都要传递正确的教育信息,绝不姑息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对其良好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1)指导学生如何赞美他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如何有礼貌地忍让,任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帮助等,帮助学生掌握克服冲动的方法和对待冲动的正确态度。例如,学会转移注意,转换性情、控制感情等。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要直率地与学生交流,给予其良好的评价,尤其是要看到他好的方面,并明确告诉他。同时,帮助学生制定立明确可行的、具体的学习与交往的目标。
3.在本次测试中,对人焦虑偏常者占总人数的6.79%。
产生对人焦虑的常见原因在于:
(1)过去与人交往的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2)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指责成为一种心理刺激。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管教,形成了看大人脸色行事的软弱性格。
(3)多次经历交往失败,缺少成功的体验,形成交往上的自卑感。
(4)不良的认知造成的。不能正确看待交往结果和他人的态度,以偏概全地以为己不如人,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人际交往。
(5)与人交往的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对人焦虑的学生大多人际交往经验不足,或者是交往的能力不强。有的是因为幼儿时期没有合适的游戏伙伴,有的是因为怕受到大孩子的欺负没有到外面去玩过,有的是因为被家长管束在家里很少出去玩。因此,他们从小缺乏交往能力的锻炼,不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知道如何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更不知道如何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对策:
(1)进行心理分析,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到过去经历中的痛苦事件,尤其是第一次造成心理创伤的经历,然后在心中告诉自己:我的对人焦虑是是因为那次失败造成的,从今天开始,我要彻底告别过去失败精力的影响,注意交往的方法,轻松自然地与他人交往,我一定会越来越好。
(2)正确对待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少批评指责,多鼓励指导。要改善对学生的态度,尊重其人格,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行为表现,将行为表现和行为动机区别开来;对其要求要适当,不要拔苗助长,提出超过其实际能力或发展阶段的要求。
(3)耐心地帮助他们尝试用正确的方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不断地提升自信心。为解决因经验不足引起的地人焦虑问题,应把学生放在集体中加以训练。如让他们参加小组(如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等)活动;要为他们创设成功交往的机会,如有足够准备的当众发言,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解除对人的焦虑感。
(4)知道学生改变不良的认知,正确看待交往结果,要用动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交往结果和他人的态度。
(5)对于对人焦虑严重的学生,可建议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必要时接受更专业的心理治疗。
六、建议
为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在以下及格方面加强教育:
1.教师应细心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要善于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身边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认同不同意见的分歧,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通过观察和交流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心里鉴定,然后拟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2. 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要积极寻求解脱并找出教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的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
3.注重家长的参与,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学校的教育事半功倍。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改善亲子关系、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
总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所有教师的联合行动,需要动员家长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