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卡片(三)
(2009-02-18 14:09:47)
标签:
教育读书交流狼性强者杂谈 |
分类: 读书交流 |
读后心得
“狼性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已不是一两日,我却始终没有进入过狼的世界。这次到图书馆借了本《狼性教育》,只想了解一点“狼性文化”的内涵。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得到了一些启示,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狼性教育》带来的启示
1.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狼”这种动物却不够友好,但狼并不像我们想像的,或者像某些人丑化渲染的那么凶猛可怕。狼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人类研究和学习。
正如本书十八章标题所云,我们至少要在这十八个方面向狼学习:鼓励孩子成为强者;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让孩子永葆好奇心;鼓励孩子竞争;让孩子学会尊重;让孩子自由成长;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让孩子诚信地生活;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鼓励孩子向狼学习团结合作;培育孩子狼一样的责任心;鼓励孩子像狼一样关注细节;教育孩子像狼一样不拖拉;培养孩子狼一样的耐性;训练孩子狼一般的受挫能力;让孩子懂得感恩;让孩子向狼学习珍惜;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向狼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强者,生活的强者。
2.“强者不是宠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这句话就写在书的封面。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但我们却没有像狼甚至其它很多动物比如鹰、比如狐狸那样,为了孩子学会独立生存而在孩子刚刚具备独立生存的条件时就直接将它们逐出家门。是的,我们是认为那样做太过残酷,我们比这些动物更多了很多人性的东西,我们狠不下心来去这样做,但我们大可不必给孩子过多的呵护,事事包办代替,该放手时就放手,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学会独立生存的。
前两年陪儿子上英语课外班时,总是习惯性地坐在儿子旁边,儿子一有问题就回头看我,后来课外班的英语老师正式地和我谈了一次,中心问题就是我不能再这么陪孩子了,否则的话孩子对我有太多依赖,一旦我不在身旁,他就什么也不会做了。开始我还不以为意,只是因为老师说了才不情愿地坐在后面,可后来我才逐渐发现老师的说法是再正确不过了,离了我这个拐棍,儿子的劲头丝毫没减,听课的状态也好了很多。看来孩子真的是把独立当作一种乐趣了。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所以,我们“应该像狼那样,从小就培养他们强者的心态、舍我其谁的自信、逆境奋发的精神、敢拼能赢的气概、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强者,真正的强者。
3.“心态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狼吃肉,因为狼的理想远大,喜欢竞争,认为自己是强者,应该吃肉,并且不停地为吃肉而努力奋斗;羊吃草,所以随遇而安,安于现状,有一点草吃就满足了。所以,狼是动物界的强者,而羊只能是弱者。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心态不同,性格不同,而导致人生走势迥然不同而已。真正的强者,是拥有强者心态的人;强者的心态是在困境面前更加坚强,在绝境面前临危不乱,敢于挽狂澜于即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想成为强者,就要向狼学习:有强者的心态,再充分利用那些可能成为强者的条件,铸就强者的性格,最终成为强者。
二、《狼性教育》带来的思考
1.教育可以以简单的“狼性教育”、“羊性教育”来划分吗?
狼固然个性张扬、敢于挑战、耐得恶劣环境,但也凶猛残暴、富有侵略性;羊固然逆来顺受、安于现状,却也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当然不好,但是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温文尔雅何尝不是应该提倡的呢?同样,敢于挑战、个性张扬值得赞同,但凶猛残暴、富有侵略性怎能成为长处?
2.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少什么?
我们本是人,同时兼具动物性和人性,而在“人性”中不仅具有仁慈、和善、文雅的成分,也兼具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成分。我们的教育是“人性教育”,这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狼性文化”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一味地宣扬,恐怕会造成人性的缺失。“狼性文化”之所以可以传播开来,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不足。如果说,父母对孩子主要是缺少了一种“独立性”的教育,过多地为孩子包办代替;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