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关爱教育评价杂谈随想 |
分类: 教学随笔 |
请多给“潜能生”一些关爱
前几日到D区去办事,我看到几个学生站在教师办公室外的走廊里,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却并没有看什么,只是在那里嘻笑着,你捅捅我,我捅捅你地玩闹着。由于给他们上过课,所以我虽然不能明确地指出他们是哪个班的,但我却晓得他们都是班里学习成绩不佳、很淘气的几个孩子。简单询问后,我得知他们因为课堂纪律不好,让老师撵出来了。对此,我不能多说什么,只能告诉他们不要笑闹,既然拿着书,不妨看看,毕竟时间是自己的,多看一点是一点。几个孩子很配合,安静下来,打开书看了起来。我知道,他们的心并不在此,看,也只是三两分钟的事,安静,也只是暂时的。然而就是这件事,又让我想了很多。
以前自己做班主任时,班里也有几个不听话的孩子,为了不影响别的学生上课,我也曾把他们带出教室,只是始终让他们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和他们谈话或看着他们看书。现在不当班主任了,加之对人文关怀的进一步理解,我开始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些学生,渐渐走近了他们,更多地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于是对自己及同事的类似做法开始感到不安。
长期以来,由于学习困难、自制力差、意志品质薄弱等,这些孩子一直被称为“差生”。近年来,随着教育评价的改革,教师们对他们的称呼逐渐变为“潜能生”。应该说,这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评价的突破。
然而,教师们对他们的看法是否也真的改变了呢?在升学的高压下,没有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不被人重视,他们在灰暗的角落里悄然无声地成长,自卑自弱、对生活厌倦、盲目地逃避,甚至可能出现暴力和犯罪的倾向……各种心理问题也开始找上门来。
在人格尊严面前,在受教育的权利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够被侵害的。“潜能生”之差不是一个人的错,更不是一个人的祸,何况这些所谓的“潜能生”在某些地方可能比“优等生”还要可爱一些,他们也在享受生命并追求成功,将来走向社会也会异彩纷呈。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对学生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难道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做不到这样吗?“潜能生”之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有学校存在,所谓的“潜能生”就必然存在。只是我们要学会善待这些所谓的“潜能生”,给他们多一分关爱。
给他们公平
“潜能生”渴望公平,尤其是人格的公平,让他们在人格上不在自卑。给他们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使他们扭曲的心灵得以纠正。
当“潜能生”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他们是“潜能生”,老师都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每次与同学发生矛盾,不管对错,老师准将他说的一无是处,因此,只要是到老师那评理,他都讨不到好,所以久而久之他对老师的批评也就皮了,与老师也有了抵触情绪。因此,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谁的错究谁的错,万不可各打五十大板。要知道有这样一句古话: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公。
给他们帮助
“潜能生”需要帮助,但他们腻烦教师的帮助,因为大凡这样的帮助都是说教式的,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所以我们应该走近“潜能生”,跟他们交朋友,理解他们。只有理解了他们才能真正的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解放,放下包袱,正视自己,规范自己,发展自己。
教育学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教育“潜能生”更难,也更崇高。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善待他们,使他们即使读书不成,也仍然有足够的人格基础,去学习其他的技艺。
善待“潜能生”吧!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认认真真地分析“潜能生”差的原因何在,是他们智力低下,还是智力发展较慢或不平衡;是他们自控能力差,还是勤奋程度不够;是他们厌学,还是自己讲课水平需要提高。只有分析到位了,老师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潜能生”,并且从教书育人过程中找出补救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