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个不谈恋爱的90后

(2010-01-20 20:10:34)
标签:

王如米

90后

教育

分类: ■王如米■身边

做个不谈恋爱的90后
  我的第三本书稿被出版社编辑划了96个红圈之后,老爸从国内寄给了我。96个红圈是让我必须得彻头彻尾否定原稿中女主人的架构,重点修改小说中90后的生活,不要用太多的笔墨描写他们的恋爱。我很不服,我认为我的女主人的命运在我的这部小说里,只能是现在这样的发展,爱情从某些方面来说,是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我给编辑打电话说了我的意见并坚决否定改变女主人的命运。编辑劝导我说,你看你同龄的才女蒋方舟,她的小说多么乎合你们这个年代读者的口味。我说我不知道蒋方舟,也没读过蒋方舟的书,再说她做不了我我也做不了她。编辑又说,那郭敬明的你知道吧?他的书多受你们这些少男少女喜欢呀!我说,我也没读过郭敬明的小说,我只经常看他在博客上和他的杂志上晒他的房子和大床。编辑说,你得修改,你的市场是你的同代人90后,你的小说人物必须象90后的人!

 

   我挂了电话。为了让这部书问世,我想明天开始我也得学会做个象90后的人。可我又想,那么昨天和今天如何?“明天”是否也遥遥无期?每个人可以这样那样去把一代人定义为××后,可对我而言,年代划分却难以言明,因为“××后”本身只是个用来划分年代的词语,远没有“人的思想”来得实际。我1993年出生的,我为什么不能超越自己的年龄写我思想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在我这个年龄,写作显得是很自然的事,我读过不下3000部中外小说,我当然不会用小学、中学语文老师课堂上讲的那样去划分这些小说的段落,按教学大纲去分析小说的中心思想。我有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我的写作就是在这样的理解中开始的,我不认为写作要凭经历,有的人经历了一生几十年也没见他写出一部《红楼梦》,写作凭的是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的乎合情合理的想象。凭自己人生经历写作的人,一生也许只能写一个自己。

  

  就写小说来说,我发现很多我所喜欢的作家,在写作前的构思时间都很短,往往是脑中有了个印象,一个朦胧的意识(我把它叫做“未知”的东西),就开始动笔,动笔之后,之前没有考虑的结构自动就显现出来。有时候我想,如果这种写作的自发,是否就等同于我在年龄尚小的情况下,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因此,年龄对我而言,是一种刺激,而不是障碍。我曾经用想象力把这种创作状态等同于《道德经》里的几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体朦胧混沌,就如创作前的朦胧,创作前的兴奋一般,随之滋生表达的欲望,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动出现情节与所谓的内核,出现结构,随之出现作品,好的作品则要“生万物”。于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的写作过程中,我从不把自已置身于“经历”。就象写性,我自然是没经历过,但我读过很多描写性的书,我可以借鉴再凭自己在性充动时的想象,我的性描写同样不比有经历的人差,甚至我还可以对有“经历”的人进行指导,这无关××后更无关经历。

 

  如此看来,写作相当于修炼。这种创作与你的阅读和生活互为影响,让“昨天”与“今天”变得如此漫长。某个黑夜,我的内部已静下了来,而外面的时间在流逝,有多少未经历的“年龄”都跟着消失无尽……能将他们短暂凝固住,我已经心满意足,我只希望以后有更多如同“90后”路上的“往事”被瞬间滞留。至于,传说中有一种叫“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我还从未见过也没曾听说过。

 

  只为自己无限想象急于表达的需要而写作。因为这纷杂的世界,人是如此渺小,别指望改变什么,别指望左右什么,只有活着。关键是,还有明天。明天,我真的必须活得象个大人们期望的不谈恋爱的90后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