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受害者毛毯 |
分类: 天目杂谈 |
美国又发生了枪击案,i死j伤。这种“经常性”、“周期性”的事情发生多了,看得不免有些麻木,于是,注意力就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比如毛毯。
现场新闻照片上,还有大量的好莱坞枪战电影里,凡一场血淋淋的案件过去,受害者——不论肉体受伤与否——都会被披上一条毛毯,颜色、质地、尺寸各异,多半是一个人缩成一团,也有两人共披一条,相互安慰着。据我观察,还有一个规律,披毛毯的以女性居多。
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她们要披毛毯?很想知道,难道美国警车里除了枪械弹药,还准备了一堆毛毯?
遮掩,大概是原因之一。遭遇这种不幸事件,或衣衫褴褛,或灰头土脸,或血迹斑斑,一条干净的毛毯便能掩盖住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的尊严。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在新闻照片上亮相,还能顺势用毛毯覆盖脸面,的确十分方便。
避寒,一定也是毛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我能想象得到,经历这类变故,不管是自身受到创伤,还是失去亲友,心里的寒冷赛过肉体的寒冷,一旦放松下来,那是变本加厉地寒冷。一条毛毯,就能稍稍避风祛寒。
躲避,看热闹的陌生人、表情严厉的警察、无孔不入的记者……谁愿意在惊魄未定时被上下打量或问三问四?毛毯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让不知好歹的人滚得远远的!
安全,也许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就像感到害怕的人把自己藏在被子里缩成一团,于事无补,却是一种本能反应——好比在母体中那样——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里更安全的?所以,让毛毯扮演一下母亲的角色吧。
安抚,这几乎是旁人能做的唯一的事情,伤口需要自己长好,别人帮不上忙。与其喋喋不休地安慰再三,不如送上一条毛毯,千言万语都在其中了!
看来,毛毯不只是“道具”,是非常实用、非常必要的。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却能体现人性、体现关爱。我们是否该在这方面学学“先进的”美国人?——这是人家通过无数的案件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宝贵的。
前一篇:近期汽车“费改税”又没戏了
后一篇:我心目中的“年度IT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