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旅行自助游柬埔寨吴哥窟配图游记 |
分类: 透过镜头 |
傍晚,作为一天吴哥行的“余兴”节目,柬埔寨“的哥”Tom掐着钟点把我们送到巴肯山(Phnom
Bakheng)脚下。他对他家乡头顶上的太阳的脾气了解得比谁都清楚,“五点上山,六点看Sunset,六点半我在这棵树下等你们!”——权威啊!不得不生出N分敬意。“但是,”他画蛇添足般地补充道,“雨季通常在这个时候会下雨”。从他微笑的脸上看不出是同情还是调皮。
他的话让我们的心凉了半截。不仅因为他是地头蛇,因为前一天这个时候我们遭遇过一场大雨,让我们不信也得信。可是,就像到吴哥一定要看日出的“黄金定律”一样,到吴哥还“必须”看日落,否则几乎等于错过了三分之一的美景。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况且我们已经到了山脚下,更何况现在艳阳当空,只有几片云彩。我们尚存一丝侥幸:希望“雨季的诅咒”今天突然不灵了!
巴肯山位于吴哥王城的南门外偏西,山的东南方向遥指吴哥窟。从我行前浏览的图片知道,上山有一条布满树根、绿树成荫的富有特色的泥路。眼尖的我在早上路过此地时已经发现了,心里已经演练了多遍,如何以树根为“梯”直奔山巅。可当我们来到眼前,看到的是却封路的管理员(扫兴!)。必须从新开的盘山路绕上去。天晓得,那可是一大圈啊!然而,心有不满又能找谁抱怨?
爬巴肯山,除了用双脚,还有一种浪漫的方式,就是骑大象。当然,与其说骑,不如说坐。在二层楼高的象背上,晃晃悠悠的感觉一定很独特。但LD坚持认为,坐象的滋味不如看象来得美,还是保留一份相像吧。好的,那就拖着劳累了一天的疲惫身躯,和LD并肩登山。
巴肯山上也有一座古庙,叫巴肯寺,已经坍塌得所剩无几了。不过,当初它一定非常雄伟壮观、非常了不起。我曾问过Tom为什么这些寺庙要造得如此高大、陡峭,他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围绕寺庙的护城河就像大海、如此巍峨挺拔的寺庙就好比是山峦,形成“海上高山”的胜景,让信徒们见了无不服服帖帖。姑且再信“权威”一次。按此理推论,位于巴肯山上的像山一样耸立的巴肯寺,那不是双重的庄严了吗?
好不容易攀上山顶,又手脚并用爬上巴肯寺高高的基座,我们就立在当地的最高处了。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森林尽收眼底。很有一览无遗的快感。不大的平台上聚集了无数的游人,听上去南腔北调,估计抵得上半个联合国。大家不辞劳累来此为的是同一个目的:等待夕阳无限好。
不好的迹象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云层悄悄地在我们头顶集合,不时地把太阳紧紧捂住,让我们的担心更加剧了!
趁着等待的时候,我们在这片高地四处张望。果然,在东南方向,隐隐约约露出几个熟悉的塔尖。不用说,那就是“庙王”吴哥窟了。端起我的远摄镜头,把这个梦幻城堡放大、拉近,天哪,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吴哥窟都是那么超凡脱俗!
不到六点,雨已经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我们的心收紧了,不,简直是绝望了。远望西天,太阳还离地平线老高,却总挣扎着不肯落下去。我看“巴肯山”索性改名“不肯山”得了!匆匆按了几张稍微有点晚霞味道的照片,再流连忘返地望两眼远处的湖水,LD说,我们该知趣地收工了,“中国人应该随机应变”,她的意思是,我们要赶在大队人马争先恐后蜂拥着逃下山去之前,先开溜大吉。(孙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高啊!)
可“永远正确”的LD终究也只算对了一半。我们没有出现连滚带爬的狼狈,而是保持了应有的从容与风度。然而,在那条该死的盘山路上才走了一小段,倾盆大雨突然从天而降。两人撑一把小雨伞根本无济于事,挡得住太阳,挡不住疯狂的亚热带暴雨。于是,巴肯山日落之旅以“两只落汤鸡”草草收场。
相关本专题文章:
前一篇:追寻吴哥的微笑(一)吴哥晨曦
后一篇:追寻吴哥的微笑(三)笑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