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目杂谈 |
咖啡好喝。没理由,纯属个人癖好。
总为家里附近没有星巴克而烦恼,因为独独喜欢那一端一大杯的感觉。最近连开了两家,还是烦恼,因为财力不允许我天天去闻那让人上瘾的浓香。
于是,自己泡咖啡是不二的选择。
我对速溶咖啡、袋装三合一倒是并不感冒,来者不拒。棕色液体?亵渎咖啡?No!No!没那么夸张。我觉得太过挑剔是对自己过不去。为什么要拒绝方便呢?一倒、一冲,十秒钟搞定,想喝就喝、召之即来,乐趣自在其中也。尤其对于我这种一天要喝许多杯的家伙,哪能每一杯都大动干戈、全套制作?
不过,晚饭后,有些闲暇,可以做点麻烦的事情,顺便换换劳累了一天的心情——自己制作一杯香气四溢的马奇朵(Machiatto)或拿铁(Latte)吧。
专业的浓缩咖啡(Espresso)机器太贵,咱供不起,只能玩业余的。虹吸机很漂亮、观赏性很强,可让我每天耐着性子服侍它,我可不愿意;试过电咖啡壶,但换滤纸、清洗的后续工作实在太烦人、尾巴太长,逐渐被我冷落;压滤壶用起来超级简便,做出来的东西却不够浓缩,而且是硬生生泡出来的、不是煮出来的,总觉可疑;意式气压壶很正宗,然而家里的燃气灶很难和它调和……直到找到了一个小巧精致的电炉,和它相配,还真是不赖呢!
剩下的问题是奶泡。最便宜好用的打奶泡工具是一根电动棒,才二十多块钱,看着它就像看到柔软的、绵密的、洁白的、可口的奶泡在眼前膨胀开来……果然,很容易么!——没想到“处女打”非常成果,鲜奶在杯子里被转得服服帖帖,鼓起一团泡泡,简直和星巴克的一模一样!
味道自然没得说,连不爱口吐莲花的LD都稀罕地赞一句“有点Cappuccino风味”!初战告捷,受到严重的鼓舞。以为自己家的小厨房从此就是星巴克分店了!
可是,且慢,为什么第二天用同样方法辛辛苦苦打出来的“奶泡”,还没倒进咖啡杯里,就消失无踪了?!上网,找资料,哦,某位有识之士说奶要加热到50℃,另一个小资则宣称应该加热到超过60℃但不能高于70℃。我倒!不过我总算明白了,首先,奶应该被加热——就像星巴克用蒸汽来打奶泡,可不是热的吗?其次,我想我该取个平均值,60℃怎么样?
第三次我就学乖了,事先把奶用微波炉加热(又多一道工序,烦!)。没有真的发烧到去买一支专用温度计,凭我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用手摸摸测温度差不离算了。再打奶。……这回可好,索性就彻底不出泡沫了!
不甘心哪!又上网,虚心地找经验。哦,我又明白了:原来同样是鲜奶,有的牌子能打出奶泡、有的就是打不出,打得出的也分个三六九等……我晕!还是女儿提醒我:虽然我用的是同一个品牌的鲜奶,第一次我用的是小盒装的,后来用的是大盒装的。难怪啊!马上换小盒,加热到60℃,我打,我打,我打打打……泡沫有了,却很粗,而且也很快全军覆没——带着我的理想、我的希望、我的热情,一起破灭了!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还不死心……继续求助网络。这回仔细点找。果然又有新发现、新启示——鲜奶应该被冷藏至少12小时以上!我脑子里还算丰富的化学、物理、生物知识已经无法解释这个“常识”了。至少是超常规的理论。可看着不止一个网友信誓旦旦的说法,我无语,只有乖乖地拿一小盒鲜奶,把它放到冰箱里,同时放进了我的新希望。
可见,要喝上一杯咖啡,不易啊!要让细密的奶泡糊上嘴唇,那就更难了!鉴于那盒被精心冷藏起来的鲜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呆满12小时,所以请原谅,结局目前还不得而知。
前一篇:恶搞的底线
后一篇:2007情人节,这朵玫瑰送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