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观点 |
复旦今年突然玩起了“自主招生”的游戏,让人一下子很不习惯。中国的考试是全世界出名的,不但有科举制度的悠久历史和脍炙人口的秀才故事,而且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别的国家的学生就只能争取考第二名。我们已经习惯紧张兮兮地赶到考场、战战兢兢地端坐下来、看着老师舔着手指发考卷、恭恭敬敬地做完、交卷,然后等着“宣判”。换一种考法?这、这、这如何来应付?
考什么?这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媒体在报道此次自主招生时不惜笔墨地生动描绘考试内容是如何的不着边际,言下之意是和“传统考试”在方式和内容上彻底划清界线。但是,别忘了,这些学生都是在考场上千锤百炼过来的,冷不丁来这么一下子,能“考”出他(她)们的真正实力和素质?更别忘了,很不幸,这些考官们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让他们用他们不熟悉的方法来去芜存菁?嘿嘿,有点难度。
相信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好的,孩子们,不要死读书了,否则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还将永远持续下去。高考的指挥棒打什么节奏,大家就跳什么舞。那么,现在该跳什么舞?呵呵,不会是邯郸学步,连路也不会走了吧?我以为,如果不从整个教育体制(特别是考试体制、升学体制)入手,单单玩个自主招生的把戏,是毫无作用的,更像是作秀,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学生哥、学生妹一直在埋头苦读,猛然间你让他(她)抬头放眼世界,请他(她)谈谈“本季巴黎流行服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你只能得到一双茫然的眼睛。
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把握达到上海500名以内的出类拔萃的成绩(还是成绩!),那就先做个局外人,不要去玩这个游戏,老老实实把每一张试卷填满吧,其它事情还是等领导们想清楚了并且把游戏规则定完善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