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泛化在心理学中又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从心理咨询角度来说,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鉴别泛化的意义
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1、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为神经症;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心理冲突的泛化与变形
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是区别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唯一依据。心理冲突的泛化属于常形,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心理冲突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涉及到大家公认的重要的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病人长期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内心痛苦;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种: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是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不值的为它操心,很容易解决得问题病人却解决不了。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或评价色彩。例如就洗手来讲,如果一个人特爱干净遇事就洗手特勤,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有没有必要但其自己认为是有必要的,行为还在理智控制之下,我们最多称这个人有洁癖,这只能属于心理冲突的常形,最多属于常形中心理冲突的泛化此人也许有严重心理问题,还不能说此人有神经症;但如果一个人一旦洗手便不由自主反反复复洗,总是觉得洗不干净,洗到自己都觉得没必要,难以受理智控制,这就是洗手强迫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