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利化是中国人读书最大的误区

(2014-10-13 10:20:34)
标签:

书痴小屋

读书的功利化

分类: 人生感悟

功利化是中国人读书最大的误区

                                               /   

题记: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周末,与明亮兄一起去福建省图书馆听了一场讲座,著名的清史学者阎崇年的《读书与境界》。老阎呼吁人们回归读书,回归图书馆,籍读书来提升中国人的素质和品味。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读书上还真的陷于一个大的误区,那就是中国人读书的功利性、目的性太强。才会感觉读书苦,苦读书。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宣扬只要读好书,就会名利、美女尽收。倘若一旦得不到,则会高呼上当。因此,中国人读书大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有一次,读二战口述史时读到这样一个细节: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钻进图书馆的废墟,挑选自己喜爱的书,坐在硝烟未散的台阶上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我们时常听说英国男人素有绅士风度,在上面这幅画面中,从他们读书时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酷爱读书,就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英国人的家里,书是必备的。英国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儿,在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谁没读过某本畅销书,谁就会觉得很尴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那种功利色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习惯。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候机大厅、车站、码头,还是在公园、地铁,处处可以看到手捧书读的俄罗斯人,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一道风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或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和面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经常坐飞机旅行的朋友对我说,她经常看到,在候机室,在飞机上,中国人大多聚众而谈,高谈阔论,鲜见有安静读书的身影。

反观中国人读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功利心太重,他们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好比你写诗、写文章,有人会问你,这有什么用?你若告诉他,只是喜欢,仅此而已,没有什么用。那人听了就会摇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或许还会说,有闲时间干啥不好。如果你和他说,写东西能赚稿费,还能出名呢!那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赞许地说,有头脑啊,这年头琢磨挣点儿钱才是正事儿。对于读书,大众的情形亦是如此。

拿我们的老祖宗来说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之所以这么执著地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是为了当官、做人上人才经年累月埋头苦读。皓首穷经就是为了科考,一次考不中就考二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头,直到考不动了,才很不甘心地放弃。《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他19岁中秀才,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考试,却名落孙山,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而吴敬梓先生笔下的范进,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禄,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后来,当范进得知他真的中举,不曾想他却疯了!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份挣钱多的好工作。中国人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份好工作。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意识到,倘若没有文凭,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使你多么有才能,也会被许多门槛无情地挡在外面。而在诸多的职业中,公务员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全国各地每年报考公务员,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竞争之残酷,非亲历者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进政府机关,无异于现代版的科举制度,也是学而优则仕在今天的再现!

中国人读书太功利,而以色列人却不是这样。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知识和智慧,爱好读书是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说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风俗,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让孩子边看书边舔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种书是甜蜜的意识,自觉地爱上书籍,并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

那么,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呢?就心态和动机而言,中国人应该走出读书的误区,培养一种平和、超脱的气度,少一些急功近利,将读书视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当他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就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读书则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满足了我们的这个需求,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盈起来。其实,纯粹的读书无关名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它就像精神的面包,为我们生命所需。吃饭可以强健我们的身体,读书则可以强大我们的精神。一个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