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道身边的风景
(2009-08-05 23:23:49)
标签:
书痴小屋印象城市文化 |
福州的天气太热,暑假里一直都躲在家里,有时一连几天连家门都不出。这两天生闲气,屋里呆不住,决定出去走走,没有什么目标,心随脚走,一路走来一路看。想不到生活了十年的地方,重新审视,还真的别有一番风景。
我住在福州的仓山区,仓山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仓山区古称藤山(现在还有上藤路和下藤路),明洪武年间北麓始建盐仓,该地俗称盐仓前,藤山亦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仓山区古城名人陈若霖,陈宝琛等名闻遐迩,还曾诞生过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现代海军将领陈绍宽,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等杰出人物;这里不仅有烟台山、金山寺、三县洲等山水古迹,还正在开发三江旅游带特色景点。
一提起沿海城市,人们想起的往往是上海的外滩,厦门的鼓浪屿,青岛的八大关,而几乎遗忘了福州曾经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而仓山更是福州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福州被定为五个开放口岸之一。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各国纷纷在福州设领事馆。
昨天下午,我步行经过塔亭路,一个挺清静的小路,人们安静地行走、做事,没有都市的喧哗。谁能想到这里在100多年前是个十分繁华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个至今在世界都知名的银行——汇丰银行。走近那栋两层的西洋式红楼,楼房已经十分陈旧了,保留至今的百叶窗有些都已经朽掉了。只是门口的石阶还是当时的台阶,石头拱门也保存了下来。从拱门里望进去,黑漆漆的看不清楚。走进拱门,脚下是100多年前的木头地板,每踏上一步都传来“咚咚”的声音。楼梯的扶手从二楼伸下来,在末端转了个很花哨的圈,扶手上已经落满灰尘。台阶也在我的脚步下“咯吱吱”地响着。一楼是人们往来的厅堂,二楼才是银行办公的地方。现在两层楼都成了人们的住家,每间房门口都贴着对联或大红的“福”字,给这个西洋建筑倒添了几分中国的气息。
自从“五口通商”后,英国领事馆在这里设立了汇丰银行,各国领事都通过这里办理经济业务,一些中国的商人也与这里有银钱往来,因此这里也是个商贾云集、名流进出的地方,而银行旁边的巷子就被称为“汇丰巷”。
散落在福州仓山街巷中的近现代西洋建筑,凝固着城市的记忆,也使仓山有着与福州其他区不同的异国情调。城市是有记忆的,建筑就是凝固的记忆。城市应该有点情调,那些有特色的建筑不能不说是情调的一笔。如今的地产商,很爱以“欧陆风情”作为楼盘卖点。还是个洋风东渐的时代,君不见仿西洋建筑一幢幢拔起。但有一点我不明白,与其大造伪洋楼文化,为什么不能留下几幢原汁原味的真洋楼。
其实,我们不应该把老屋当作包袱,它是可以生钱的。比如鼓浪屿,它的老建筑成了旅游资源。真希望能保留仓山的特点,让人们在福州,除了感受三坊七巷的人文气息,再到仓山看看老建筑,不也是仓山旅游业的一个卖点吗?几年前,福建师大校部的那座百年欧式建筑,在道路拓宽中差点被一劈两半,幸好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才得以保留。
黄昏时分,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小巷中,那一座座小楼、庭院,门楣上的名字也古朴雅致,梅园、意园相傍,陈宅、郑庐相对,透过门缝,看到院落中的稀疏的果树,那懒洋洋的躺在门前台阶下的狗,我敢说,在商业大潮的今天,这样惬意安闲的地方可不多见了。想想也真是的,争什么你长我短,就这样舒缓的生活,不也是挺不错的吗?
古人曾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是啊,我们经常忽视的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却不顾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地寻风景。何止于此哟,我们对熟悉的陌生人能做到文质彬彬,彬彬有礼,宽容大度,对我们的至亲至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一奶同胞,却少了宽容。唉,真不知说什么好了。
但愿我们多注意身边的风景,多关心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