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单位几同事去马尾开会.入住海员俱乐部,晚饭后与妙彬一起在海边散步,不经意间走到了马江海战纪念馆,看到纪念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和两尊大炮,我的思绪飘回一百四十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1884年8月23日,法国远东舰队主力13艘法舰突袭泊于港内的中国福建水师。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在半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被击沉军舰9艘、其他船只13艘,阵亡770人。接着,法舰又炮击马尾船厂,摧毁闽江两岸的清军炮台。闽江口一役中国海军大败实在不能归咎于将士不用命,而是当时潮汐方向有利于法方所致。因清舰在闽江较上游处锚泊,两舰队开战时正当下午二时的退潮,各清舰势必船艏朝向内陆而将舰尾暴露在下游诸法舰最利于发挥火力的角度;致遭到全歼的命运!然而潮汐在一天之中对双方各有两次主客异位的机会,何以法方如此有把握战事会选在对自己最有利的时点上爆发呢?因为当时的朝廷内部分歧严重,主和派对于与法国的冲突始终未做终将一战的最后打算,而寄望于美国的调停,主战派虽然想打,但只想把战争限制于越南,根本没有打全面战争的打算,双方目标一致准备打一场有限战争,故命泊在马尾的舰队绝对不准先发攻击,会办福建海防事务大臣张佩纶甚至通知法方:“战即约期”,意思就是中国堂堂正正不行诡道,开战绝对会事先通知对方。至此孤拔看准主动权已掌握在法方,大胆利用潮汐在对自己最有利的时点发动攻击,终于歼灭了福建舰队。而且,舰队的决战不发生在大海上却发生在军港中停泊各舰间的对轰,尤其马尾港距离出海口远达一百六十多里,河道两岸都是山岩峡谷,清廷如何能让法国舰队登堂入室到达自己的要港中与己方舰队并排停泊了四十天(7月14日到8月23日),最后还让对方主动发动攻击?翻遍世界海战史也找不到这种荒唐怪事。可见当时的中国虽然建立了现代化舰队,政府却完全没有海洋战略观,把原应海上机动的舰队当成浮动炮台“坐以待战”了!
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在我的脑海里,其惨烈的场面依然清晰如昨。
坐在马江海战烈士墓前,夜色沉沉.我在想,长眠于此的烈士们,为国家为民族,争先赴死,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