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素材
(2022-10-06 18:46:41)
为什么支教不能搞成像服兵役一样?
之前看过一个帖子,如果服兵役在我国变成强制性的,那么对于军队的运作和管理也是很大的挑战,什么为了让大家吃对韭菜馅饺子,就要割三亩地的韭菜之类的,所有内容都会因为人数的剧增而发生量甚至是质的变化。
那么支教如果变成强制性的,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律参加2年的义务支教,派往穷困山区,先感受感受没有淘宝没有外卖的日子,了解一下什么是忆苦思甜。
2022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1076万人,乡村留守儿童数量643.6万
也就是说俩大学生照顾一个留守儿童两年,感觉儿童都不用去学校了,俩大学生完全可以cover掉小学课程,最好还是一男一女支教搭配,在学习之外,一个扮演爸爸角色,一个扮演妈妈角色,说不定支教结束还能提高我国结婚率。
两年结束,再换一批“父母”,让孩子也能学会和不同人的交往。
当然也可能也会出现人数问题,学校里的支教老师比学生还多,以前是支教老师一到学校,孩子们都围上去,现在是,支教老师一到学校,把每个孩子都围山上去,这孩子我领了。
校长给支教老师开会,比开全校大会人还多。一到饭点,老师排的大队吃饭比孩子的队伍还长,富了教育,穷了食堂。
一到周末学校就得安排大巴车,把老师们拉去县城耍,再拉回来。当然有的近的学校也不用,老师们排队走着去县城就好了,估计有人到县城了,有人还没有排队出校门。
学生们想把老师认全也有点困难了。以前是每学期就认识一两个老师,现在是一下要认识两三百个老师,感觉把老师认下来,基本上记忆能力应该有所提升,能认得所有老师的姓名,小学毕业是没问题了。
学生在食堂门口,叫老师好,基本山打招呼35分钟,吃饭5分钟
学生见到新老师来了,总觉得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啥事都喜欢让老师给撑腰。
现在他们可得先好好想想,哪个是自己的老师,哎,等他想起来自己老师是谁的时候,估计已经忘了到底要吐槽什么事。
学校床位也有限,只能操场睡帐篷,教室打地铺,还没有位置的,就安排校园巡逻好了。
甚至可以每个女生宿舍安排一个支援者当女宿管,男生宿舍安排男宿管,那就再也没有晚上打手电,聊悄悄话不睡觉的情况发生了。
讲课也是,这么多老师,完全可以一人一分钟,每人将一句,学生刚打哈欠,老师换了,分分钟给他们新鲜感。
不爱写作业的,直接给配两个志愿者当私教,陪着一起写。让山区孩子提前体会到中产阶级的高级教育。
为什么没有脱口秀演员来山区支教?
其实不止是支教,我发现,很多行业容易产生脱口秀演员,比如互联网和教育行业,把脱口秀作为副业,或者直接转行做了全职脱口秀演员,但是很少有逆流的。很少听到那些脱口秀演员成名了之后,回到一线岗位,比如做个讲师。
比如说脱口秀演员做了语文老师,那每节课就是一个专场的节奏,知识点怎么写变成梗和笑点,如何抓住观众,哦不,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节奏,注意感情,注意信念感,注意呈现,在这样的带动下,学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啊。
脱口秀演员喜欢吐槽,每周学校的例会就可以变成吐槽大会,被吐槽的老师不准急眼的,年终终结的时候,给校长手里放个按钮,老师能通过就按灯,不能就待定或者淘汰。
脱口秀演员写稿子,最喜欢从“难怪怕蠢”四个角度出发,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看难题,怪题,出得很愚蠢的题,还有那种老师都害怕写的题,结果总结下来,发现还是难题最好写。怪题最好发散。
生活用水都是沙
来了丹巴之后,我都不用买磨砂洗面奶了,水里直接就含沙。
洗衣服的时候都要三思,是我的衣服脏,还是今天的水更脏?我如何用更脏的水把我那么不太脏的衣服洗干净?
洗完衣服晾干了,下意识要抖一抖,把沙抖掉。
前一篇:支教人生开启一个月
后一篇:感受到了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