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识日谈
识日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45
  • 关注人气: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阪牛、近江牛、神户牛、A5、A4,什么才是好的日本牛肉?——一起来看日本的和牛分类

(2016-08-06 15:00:57)
标签:

牛肉

美食

日本

和牛

购物

分类: 吃吃喝喝

  和牛,是指在日本培养出来的肉食牛的品种。和牛,种类繁多,并且很多种类之间还有亲缘关系,体系也十分复杂。在日本,为了评定和牛的等级,每五年还会举行一次“全国和牛能力共进(進)会”,也被称为和牛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和牛,主要分为,“黑毛和牛(黒毛和種)”、“褐毛和牛(褐毛和種)”、“日本短角和牛(日本短角種)”、“无角和牛(無角和種)”。但在市场上,黑毛和牛最为常见,占到了九成以上,这篇文章里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下这个最常听说的“黑毛和牛”。


  “黑毛和牛”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品种是,生息在日本兵库县的“但马牛”。“但马牛”虽然个头偏小,但是其力量十足,自古在日本就小有名气。不过,那时候日本人还是主要把牛当做农耕之用。直到后来,明治维新,西洋人把吃牛肉的习惯带到了日本。“但马牛”的肉质鲜美,受到了西洋人,以及开始学着吃牛肉的日本人们的瞩目。
  “但马牛”出名了,人们还不满足,又试着丛外国引进新的品种,来对“但马牛”进行改良。结果没想到,跟外来物种杂交的结果,反而使得牛肉的口感、鲜美程度产生了下滑。于是,人们开始停止“但马牛”跟外来品种的杂交。可是为时已晚,到那时候竟然已经找不到一头纯种的“但马牛”了。最后,在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极其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了四头,号称是“最后的纯种但马牛”。在这个小山村里诞生的被命名为“田尻”的一头“但马牛”,据说是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但马牛”的祖先。



  “但马牛”是和牛的一个优良品种,“但马牛”的小牛仔被贩卖到日本的全国各地进行养殖。所以,根据牛的产地(在何处生长的),又有了“神户牛”(兵库县)、“松阪牛”(三重县)、“近江牛”(滋贺县)、“飞弹牛”(岐阜县)、“大和牛”(奈良县)、“仙台牛”(宫城县)等等品牌。


  这些品牌中,最有名的可以算“松阪牛”了吧,为了帮助“松阪牛”的消化,牛的主人们会给它们喝啤酒,为了让牛肉长得脂肪均匀,还要给松阪牛们进行按摩。


 不过,可不要被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字骗到。每个品牌的牛肉里面,肉质也都分三六九等。衡量“和牛”肉质的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个标准是由日本肉类食品评定协会(日本食肉格付協会)制定的。根据一头牛可以食用的部分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几,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最高,也就是浑身都是宝,正头牛都能吃的感觉(这个指标好像跟只管吃肉的我们这些消费者来说没有太大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肉质,分为1~5个等级,5级为最高。所以,和牛的最高等级为A5。所以,同为"松阪牛"、“神户牛”,也会存在不同的肉质等级。
  那么,肉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呢?日本人最喜欢牛筋和瘦肉均匀相间的“霜降牛肉”(肉的红白相间的样子,就像下霜一样),国内也叫做“雪花牛肉”或者“大理石牛肉”。除了上面所说的日本肉类食品评定协会规定的最高为5的等级之外,还有一个叫做BMS标准(beef marbling standard,即牛肉的大理石花纹程度),这个标准更加详细、严格,最高等级可以达到12。


不过,在以食品物价而高出名的日本,牛肉的价格更是一飞冲天。有的日本家庭,一个星期也就能吃上一次牛肉。很多在日本留学的学生都几乎不怎么会买牛肉。不过这些年来,和牛却开始风靡世界了,只不过世界人民吃的并不是日本产的和牛,而是澳大利亚、美国、智利等国生产的和牛。来自澳大利亚的“和牛”,也许这个说法会让你有违和感。不过,凡是源自日本的牛的品种都可以称为“和牛”(英语取其在日语读音,称为wagyu),所以这个说法并不矛盾。现在世界上出口的一半以上的和牛,都是在畜牧业上有着得天独很牛厚的条件的澳大利亚生产的。当然啦,澳大利亚出口的和牛价钱相对合理,还能带来和牛的至尊享受,何乐而不为呢。和牛通过超市,或者网购也开始端上中国的餐桌啦。


  好啦,关于和牛就说这么多啦。不只是牛肉,在日本鸡肉、猪肉什么的,也都有各种著名品牌、驰名商标,在以后文章中我们再介绍吧。拜拜~~

  本文小总结   1)日本“和牛”分四类,黑毛和牛占最多
                      2)黑毛和牛,牛仔都为“但马牛”,根据生长地不同分为“松阪牛”“神户牛”“近江牛”等
                      3)和牛有同一等级标准,A5为最高等级
                      4)全世界都在吃和牛,澳洲产最流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