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之绿珠(外一首)
标签:
绿珠尊严骨感人间花事文学原创情感 |
分类: 人间花事 |
【蝶恋花】人间花事百首系列
从绿珠死后,关于她的“传言”不断,多半是冲着石崇去的吧,至于绿珠本人,真正关注她的,除了传说中的美貌,除了传说中的善解人意,除了跳楼,除了暴死,还有多少呢?
有人说她不仅能歌善舞,还多才多艺,可是,千百年来,这美貌之外的多才多艺,也不过就是香艳之上的豪华点缀。
看绿珠自制的《明君》:“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绿珠与石崇对她的“宠爱”并不同步,把她的死说成对石崇的报答,过于牵强。倒是从“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中,也许能找到她死的真正动因。
贫贱如此,羸弱如此,也有自己的尊严,也有自己守护尊严的方式。面对石崇 “我今为尔得罪”的说法,硬把绿珠的“效死于君前”说成是感情使然未免牵强。
或许,从男女关系的本质来说,被众多男人觊觎追逐正是一个女人的魅力所在,天下有多少女人对此梦寐以求?又有多少女人为了这个不择手段,甚至彼此之间“刀枪相见”?
记得当时在我们那所鼎鼎有名的中学里,在上个世纪还未曾真正开放的年代里,就有位学姐曾大肆宣扬:对于女人来说,她身后跟的男人越多,她活得就越有价值,据说是她妈妈如此教诲。
在绿珠看来,这也正是薄命之所在,让她产生幻灭至于轻生的,正是这种追逐。她要“传与后世人”的,正是“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的无奈。
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尊严在作梗,是这份尊严,让绿珠在我们面前显出了“骨感”的美和“骨力”的魅。
婉约也不可以没有骨感,一味地弱难免会流于“靡”,一味地细很难不陷于“腻”,婉约诗词也需要尊严这份骨感来撑起轮廓。
如果有了弱的靡,有了细的腻,就不再需要筋骨,为什么六朝之后,还有婉约一脉独自传承,而不直接冠之以“后庭花”第二呢?
从唐末的“温韦”,到宋代的“柳晏”,于温软香艳之外,也都努力避开六朝的绮靡和“后庭花”的沉溺,力求骨感和骨力。
贯穿于词中的不灭的灵魂,就是生命的尊严面对现实的扭曲所产生的激情,有了这灵魂的灌注,无生命的自然意象才有了生命的色彩和活力。
文学史称柳永词善于“点染”,这“点染”之功,正是白衣卿相的尊严和自重,与现实社会价值的极大反差,造成的心理能量的委婉释放。
抛开音韵部分的成就,单就词而言,婉约词在周邦彦手里,倒是不弱不腻不细不靡,可是千篇一律的铺排,少的是骨力和灵魂,缺的是新意和真诚,流于无病呻吟之薮,便几近于无聊了。他的词缺乏碰撞,永远带着了无生命活力的苍白。
于周邦彦而言,或许还有音乐部分的追求,有音律完善的探讨,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词已经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了纯粹的文学形式,留给它的,只有文学的意义了。再写成周邦彦的样子,就文学作品而言,也就很难再有什么价值了。
被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泡腻了的神经,被现代职场争夺消磨了的意志,被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遮蔽了的视线,被文明和物欲隔离了的非自然的生命,已经麻木的多了,再没有了刀耕火种时代人对自然的激情,也不可能再发出古人发过的“幽情”。
唯一不变的,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这份生命的激情,这份生命本身的尊严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得已的扭曲碰撞,表达这份激情,是文学作品中豪放与婉约共同的归宿。
绿珠之美,温柔婉媚之余,有了这尊严骨气的作料,就多了些料峭起伏的动感,否则,一味地温顺,一味地软弱,也会惹人厌烦。
婉约词也需要立体的骨感,否则,装饰得再巧妙,空有桃红粉绿的颜色,也不过是色彩缤纷的一滩软泥,殊不足道。
014之绿珠
薄命如花真祸水?
金谷销魂,识得人心几?
便是春歌声旖旎,宁知乱自春前起?
暴殄欢情欢不济。
欲去谁边,了却荒唐戏。
独向云中求一死,归时还有风尘未?

【七绝】清明借韵
冥钱一路乱纷纷,魂断荒茔人断魂。
浅草风声生柳岸,春心不忍望新村。
谢老友危阑独倚留玉
蝶恋花·绿珠
美若琼花非祸水。
善解人衣,世上能余几?
笛曲声中娇旖旎。
岂期惨烈萧墙起。
婉转凄凉谁共济?
一段欢情,聊作鱼龙戏。
欲守尊严心不死。
风尘陪葬荣华未。
谢老友
【蝶恋花◆绿
休向东风言薄厚。
兰馥兰期,昙应昙时候。
青笛和春春拂柳,花期未把花期负。
绿值几升红几斗?
难得倾情,身死心香寿。
独任一枝肥与瘦,无需明日分良莠。
(花期娇媚春时候,任尔裁环肥燕瘦。递次春装廿四衣,几人堪解红尘扣?)
曾想用在最后两句,后被它句取代,又不忍丢弃。。。
谢老友阳关红柳留玉
岁月应怜金谷水,
宛转飘红,醉了游人几!
春了香消花坠泪,泪声已共莺声碎。
千载浮生终梦里。
富贵繁华,百折悲欢戏。
雪没红楼归鹤唳,不知何处伊曾睡。
谢老友
季伦此后休骄富,万两金难易美人.
谢老友烛焰留玉
金谷声嚣缘丽水。
秋草春华,逞乐欢能几?
才道莺莺歌旖旎,泪沾晓梦人惊起。
昨日行云谁度济?
十万珍珠,赢得浮生戏。
正色朱楼身亦死,香魂挣脱烦尘未?
谢老友
和梦也无声人间花事百首系列之014绿珠
千载无情金谷水。
漂尽残红,更逐香尘几?
竹笛《明君》声旖旎,繁华事散由之起。
百丈楼高都不济。
十斛真珠,一出多情戏。
饰物随人终殉死,今人曾记前人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