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情感教育的第一课
(2010-05-25 15:05:15)
标签:
分享情感教育第一课情感 |
一直觉得,多子女家庭出来的孩子要比独生子女更容易适应情感中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接受情感关系中两个人都需要付出的这种现实。
我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含蓄的说法,如果用老百姓的话就是独生子女都比较“独”,自私。过去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娶老婆不能娶老幺,因为老幺处于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年龄最小,受到宠爱最多,往往排场大、能力差,既吃不得苦,又受不了气,不是一个能持家过日子的佳偶。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个人承担了两个角色,又是老大,又是老幺,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这不是绝对,主要还是看个人所受到的教育和人格的成熟度。但如果说多子女的家庭能够带给一个人分享的意识的话,那么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都天然缺少这一课。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情感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和矛盾,经常都和不懂得分享,或者不知道如何分享有关。
“分享”这两个字从字面上解读就是分而享之的意思,而这层意思是情感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所在。感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交汇,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更无法避免日常生活的交叉和融合,你的生活,你的自由,你的权利,你的习惯,都要分出一部分给对方,而且互相分担的结果是两个人都能够在其中得到享受,得到快乐,让两个人的关系得到良好的存续和发展,如果只是一边倒的付出并不算真正意义的分享。
这对一直在家庭中“孤军奋战”的独生子女实在是一种挑战。我曾经看到一个女孩在网上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每次买了零食都一个人吃光,从来都不知道让着点自己,因为他在家里都习惯了。有网友笑话她说:你们两个成年人因为吃零食还生气,还有点出息没有啊。的确,计较这点事是够没出息的,但抱怨吃不到零食的怎么也没有买了零食自私的全吃掉的人更没出息吧。事情虽小不假,可小事往往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和本质,三块五块的零食他都想不起来相让,你还能指望一个像小孩一般“护食”的人会懂得在其他领域关怀体谅自己吗?他一个人惟我独尊的意识即使经过婚姻的磨合也都无法完全消除,日后指不定以后怎么和孩子抢零食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男人身上有,在女人身上同样很明显。有的女孩子在诉说感情或者婚姻烦恼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她在用自己制订的标准去强行规划生活而产生的,如果横向纵向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或者现实的存在,就自然会增强一点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她们总是表现得很脆弱,很娇嫩,更容易在挫折面前被击倒。
这就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的一个死角:常年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对突然挤进来的这个人和突然附加的责任应该如何对待实在是有心无力。不是不爱,是经常忽略这个人的存在,下意识的重复过去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多次很多次的提醒,才能知道为了得到必须先要付出,但可能在全部明了之后,却已经对做一个合格的伴侣充满了厌倦,只感到:怎么这么烦呢,我不干了。这就是很多人结婚时间不长,甚至蜜月期都没有过就出轨的原因之一,除去道德的淡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上的脆弱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绝少独生子女,大多都有兄弟姐妹,无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很良好,但“世界从来就不是我们一个人的”这种观念依然早早的就根植在我们心中,我们这代人也不见得都是合格的伴侣,一样会犯错误,一样会闹矛盾,只是先明白了这一点的人将会比一定要经过挫折才能明白的人多一些适应现实的经验。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经受了现代教育,大多数还是高等甚至更高等的教育,但在家庭之中却极少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伴侣,应该如何处理未来婚姻中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并不娇惯孩子的家庭,也是偏重孩子的学业和事业,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认同感不强。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之余,他们却经历着精神和情感上的贫瘠,很多人只是在青春的激情萌动之后,凭着自己的本能,摸索着去爱,去索取,扮演的只是一个恋人的角色,找不准的是恋人的定位。被爱的太多,反而叫人不知道如何去爱。
有些年轻的朋友希望我有机会谈一点关于如何对待感情的基本常识,那么,我想说:分享,就是情感教育入门的第一课。在这一课中,应该学会怎样互相分担;在这一课里,应该学会如何怎样彼此给予。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知道分享是一切情感关系的核心内容,再也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小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