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

标签:
杂谈 |
http://s9/bmiddle/573a043cn7c1814240868&690
图片来自网络
我已经好像多年都和这种植物无缘了,就在09年暑假,我却以一种很意外的方式遇到。
假期里,在老家,奶奶不小心滑落山崖,我冲进厚厚的灌木丛,当时没有感觉到,从林子里出来,腿上满是刺痛的小疙瘩,我在前面走,堂兄跟在我后面,他被咬得哇哇大叫,我知道,这是碰到荨麻了。
【学名】Urtica fissa E.Pritz.
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长约达10厘米,生稀疏分枝,在雌雄同株时生雌花序之下;雄花直径约2.5毫米,具4花被片;雌花序较短,分枝极短;雌花小,长约0.4毫米,柱头画笔头状。
在网上百度荨麻的图片,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和家乡一样的,只好贴上与之相似的,但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和记忆中家乡的那种荨麻有很大不同。
小时候在野外乱窜,时常被这种植物咬到,所以在草丛里走,时常很小心,这种植物,毒性很是不小,不小心碰到,皮肤立刻就有针刺般的疼痛感,然后就是发红,发痒,发肿。不过,大人们都很有招儿,如果被这种草咬到,最好的办法是用立刻涂抹比较粘稠的鼻涕,想起来还真有些恶心,不过,这土办法却是很管用的。
看了白马客先生的博客,他在说一件事儿:荨麻之荨,音为qian,与之相关的荨麻疹之荨,却读xun,先生以为:准确的读法应该是qian。中国的有些字,自有个体准确读音,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习惯于想当然的读,时间长了,就也找不到原本的正确音。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但是荨qian的读音却一直很少有人知晓然后正确读出,慢慢的,荨qian麻疹就成了荨xun麻疹。
按照白马客先生的说法,我找了古汉语字典,果然没有见到荨字在古汉语中有音xun的读法,这样看来,荨麻疹之荨的读音,应该是后来搞错了。
不过,我好像还有一个疑问:荨麻和荨麻疹就一定有病理上的逻辑关系?荨麻疹之名一定是出于荨麻?不过,疑问归疑问,按照我手头上的资料,尚不足说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其实,汉字的读音往往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联,虽说是语言的变迁很快,但是,有些字的读音还是回归本来的好。比如:呆板,准确的是aiban,以前的普通话方案也明确了这一点,但是,人人都习惯于daiban,后来的方案改了,现在却要读daiban,说是为了尊重大众的阅读习惯。
说来语言文字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应该有统一的读法,照顾大众的阅读习惯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其中有些字却不能一直要生拉硬套在大众的阅读习惯上而让汉字失去本来准确的表音表义系统。无论是合法误读还是不合法误读,都是不可取的。一般人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搞古文字研究的人对这个应该是深有体会。
荨麻甚是可恶,不过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时常带上剪刀,带上手套,去野外小心翼翼地采些回来,放在开水一过,荨麻就失去咬人的本事了,然后拌上面,上锅做成蒸菜,味道还不错。
不过,这些事儿现在只能是存留在记忆中了,一直在城里和乡下来回,09年暑假之前,好多年都没见过这东西了。看了白马客先生的文字,拉拉杂杂写,算是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