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压力与目标的内在关系

(2012-04-17 17:41:37)
标签:

周华宏

压力管理

情绪管理

目标管理

教练辅导

财经

分类: 领导力教练(LAC)

压力与目标的内在关系

 

      压力与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在讨论压力的时候,目标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当我在课程中问学员:“压力来自于哪里?”时,很多学员的回答是:“目标。”当这个答案越来越多时,就引发了我的思考:压力真的来自于目标吗?如果不是,压力到底来自于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我研究了大量的经典管理名著,并在辅导学员的过程中去感受和总结,现在,我就把我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 如果你把目标等同于压力,你的生活就会陷入情绪的怪圈 

我们发现,每到年底很多企业或团队谈目标就像是在讨价还价。因为很多人内心都觉得目标就意味着压力。目标一定,压力随之而来。只要把目标喊出去了,压力就会如影随形。

 

于是很多人开始幻想:如果有一天达成目标就好了!于是就牺牲目前的生活,在压力中度过,同时也在幻想:如果有一天就好了,每个人都在幻想和自己欺骗自己中度过。更多人选择牺牲目前来追求所谓的未来,每个月只有在达成目标的时候是快乐的。

 

我不禁又问:这样的日子你还能过多久?如果说设立目标就意味着压力,这个目标达成的结果会怎样?达成的效率会怎样?

 

作为一个领导者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有压力,我们势必会把压力带给我们的团队和我们的家庭。曾经有一个女性领导人,本来生意做的不错。但有一天她的业绩下滑,刚好她的孩子考试没考好,于是,母子两个就抱头痛哭。母亲对孩子说:“宝贝,你说我容易吗?我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于是,孩子对母亲说:“妈妈,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读书,一定考取大学,一定好好挣钱,一定不让你再做生意了。”

 

对于上述的对话大家熟悉吗?孩子觉得是谁害了他的妈妈?孩子觉得是“做生意”害了自己的妈妈。这样继续下去,孩子会有怎样的信念和想法,对他未来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影响?可能他一辈子都不喜欢生意人,也不会去和其他人做生意。所以,在压力下人们会陷入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下沟通会变形。 


二、对目标的错误定义导致人们谈到目标,就想到压力 

很多人说压力大是因为目标大,因为领导给定的目标必须完成,于是去吓唬下属或伙伴,把压力传递,分解目标变成分解压力,比如几年前我到某银行做调研,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压力最大的是一线人员,收入最低的工作最复杂,接受客户投诉最多。

 

为什么人们会把目标和压力等同起来?经过大量的调研,我发现一个致命的观点在影响人们的思维,从而让人们习惯性地把目标与压力联系并等同起来。这个观点就是:认为达成目标等于成功,认为成则王、败则寇

 

这个观点的存在导致了设立目标后一系列压力的产生。这个观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多年的传统观念以及对成功的单一价值观认知,使得很多人在内心不知不觉认定成功=达成目标。这样的观点也带来了企业中普遍流行的激励政策——胡萝卜加大棒

 

这些日常的激励模式和外在的奖励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人们对成功的认知误区,从而带来了压力。这样的政策来源于“人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假设:把人等同于动物。”很多年前,我们就听说过一个理论:人的内心只有两种东西——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人们逃避痛苦比追求快乐的动力更大。基于这种理论,很多人做管理就变成了吓唬自己和吓唬别人。大量的目标本身就来自于压力,来自负面的。事实上,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遇到了足够大的挑战。

 

另外有些人发现靠吓唬已经无法取得效果,于是选择使用追求快乐的方法,告诉别人如果达到某个目标就给予奖励,但目标只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没人可以保证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当他们通过努力却没有达到目标,他就再也不愿意去设立目标。很多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下属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并非能力不够。

 

当今社会,大量的激励模式、管理沟通模式都还建立在胡萝卜+大棒的政策上,认为达成目标就是成功,即使努力,但是没有达成目标就是失败。想得到却得不到,于是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透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目标和压力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人为地把目标和压力放在一起。目标只是对结果的一个预期,重要的不是目标,而是努力的过程。

 

我们在工作是否可以做到喜欢工作,享受工作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目标?就好比我们在旅游时,是否可以留心每一处美丽的风景,享受旅游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达到目的地?

 

压力不来自于任何外部,来自于你的内心,当你把焦点放到结果而忽略过程,你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而当你把焦点放到努力的过程,活在当下,你将会感到无比地轻松。

 

注:本文根据周华宏教练《情商教练》课程内容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