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im Hortons:“加拿大饭票”的返而复去

(2014-09-24 05:45:59)
标签:

杂谈

8月26日,美国快餐连锁大鳄“汉堡王”以总计11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加拿大连锁咖啡店品牌Tim Hortons。

“加拿大饭票”的变味

Tim Hortons对加拿大人而言可谓意义非凡:这家被昵称为“加拿大饭票”(Meal Ticket)的连锁咖啡店,是2004、2005连续两年《加拿大商业》杂志“全加最佳管理品牌”,也是加拿大认知度最高的商业品牌。在加拿大范围内,它拥有多达4592间连锁店,是麦当劳的两倍,总营收占加拿大连锁快餐业总收入的1/5强,在咖啡店和焙烤食品领域更近乎独孤求败,分别占据全加市场总量62%和76%,而在咖啡店领域排名第二的星巴克,其全加市场占有率仅有7%。

自从1964年5月,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开设第一间门店至今,“加拿大饭票”在整整半个世纪里几乎成了加拿大人心目中早餐、咖啡和甜甜圈的代名词,上至总理、政要,下至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几乎每个人每天早上出门,迈进的第一间店铺。许多人曾在家门口、校门口的Tim Hortons打了自己人生第一份小时工,进行了平生第一次正经八百的约会,更有不少人的冰球梦,是从这家创始人就是前冰球明星的连锁店赞助的青少年冰球比赛开始做起的,曾有人说,倘听不懂double-double和Timbits究竟是何许物,那你就还算不上真正的加拿大人。

说Tim Hortons是“加拿大饭票”的另一个含义,则是它仅仅局限于作为“加拿大的饭票”存在,在加拿大以外业绩乏善可陈:在美国(主要在东北地区)有807间门店,但经营业绩惨淡,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在中东“海合会”六国有38间,但更多被视作那些有钱中东富豪们不计盈亏的“集邮”玩具;在北美和中东以外,Tim Hortons门店的数量竟然是可怜的1(爱尔兰都柏林动物园)——当然,曾经是2,但那间原本设在阿富汗坎大哈空军基地的门店,纯粹是加拿大国防部负责人里克.西里耶(Rick Hillier)长官意识的产物,服务对象几乎局限于驻阿加军官兵,这间门店即便不在4年半惨淡经营后,以亏损政府财政400万元为代价关门大吉,随着2016年盟军全部撤离阿富汗,倒闭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尽管目前北美经济还谈不上景气,Tim Hortons也曾多次“哭穷”,并以此为由涨价或变相涨价,但它的经营在加拿大本土品牌中算是卓然不群:2013年总收入高达32.25亿元,净利润也达到4.244亿元,除了庞巴迪尚可媲美,加拿大商业本土品牌几无人能望其项背。

“离家出走”的争议

其实Tim Hortons并非首次“离家出走”。

1992年,Tim Hortons和美国快餐连锁品牌Windy合并,迈上了雄心勃勃的“国际化”道路,但随后本土投资者乔伊斯(Ron Joyce)退出,Tim Hortons的“加拿大味道”越来越淡。

2005年底,Windy因经营不善和经营者思路转变,宣布将抛售Tim Hortons股票,次年9月24日,Tim Hortons摆脱Windy,重新在加拿大上市。2009年9月22日,Tim Hortons股东们决议“回家”,将公司回迁至安省奥克维尔,消息传出,不仅许多加拿大人激动不已,总理哈珀也不惜推迟会议行程,专程去奥克维尔总店“站台”,欢呼“Tim Hortons回家了”——值得一提的是,哈珀是不喝咖啡的,甚至在“站台”时也不例外。

对于此次再度离家出走,一些支持者给出了种种理由,如收购价格比原股东期望值还高、“强强结合”有助于Tim Hortons未来发展,尤其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和发展丰富快餐业务范畴、仍保持独立品牌和经营,甚至一度传说“汉堡王将把总部迁到加拿大”(已被辟谣,两品牌总部将分别保留,并不合并),等等。

但质疑者认为,上述“离家出走”的理由,Tim Hortons前一次“离家出走”时也大多被考量过,如果说,和汉堡王的合并意在发展快餐业、开拓海外市场,当初和Windy的联姻又何尝不是?效果又如何呢?

汉堡王和Tim Hortons理论上虽都属于“大快餐”范畴,但实际经营侧重点差异极大,两强合并究竟能发挥多少合力,着实难以估量,如前所述,Tim Hortons属于“国内无敌,国外无招”的特殊形态,与汉堡王合并后并不会令其本已一家独大的国内市场份额有多大长进,而海外市场的开拓也难期乐观——一如许多分析家所言,Tim Hortons在加国的风靡,与其说是品牌的成功,毋宁说它和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取向、气候条件、作息时间等高度贴合,成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一旦逾越这一范畴,就变成了普通的咖啡和甜甜圈,也便泯然众人了。

正因如此,有人怀疑汉堡王不过在“合法避税”,当然,只要合法,哪怕真的意在于此又何足厚非,但无论如何,“加拿大饭票”的加拿大色彩是再度淡化了——虽然按照一些“冷静派”的看法,这张“饭票”本就“水汪汪”的:Tim Hortons在2009年前一直注册在美国,其招牌甜甜圈饼坯来自爱尔兰,至于咖啡,自然从来没有哪怕一粒咖啡豆会产自天寒地冻的加拿大。

流逝的加拿大本土品牌

人们真正痛惜的,是加拿大本土品牌的纷纷流失。

1895年就成立、曾在第一次电商时代叱咤风云的北电网络公司,1922年就批量生产收音机,1928年又率先研制生产出影院用音响系统,1953年生产出电视机,1966年开始光纤产业,1969年开始研制生产数字化电话通讯设备,1975年开始批量产销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1995年染指当时最炙手可热的IT产业,一度出现股票价格一路攀升,生产能力和销售额不断放大,人才稀缺到去ESL“抢人入行”的地步,但随着IT泡沫的破碎,自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北电股价从每股124美元跌至0.47美元,总市值从3980亿美元跌至不足50亿美元,60000员工因此丢掉饭碗,大批工厂和研发机构被迫关门,此后几经挣扎,最终在2009年1月14日递交破产申请,曾经的庞然大物,此时总市值只剩1.4亿美元,每股单价更仅剩可怜的0.12元了。

曾经在大型商圈司空见惯的本土零售商场品牌Zellers,2011年被美国Target买走全部门店,而事实上这个加拿大著名本土零售品牌早已“失守”——其母公司哈得逊湾(HBC),2006年1月就已易主,2008年则被美国房地产商贝克(Richard Baker)控制,Target的并购,其实是发生在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交易。比Tim Hortons凄惨的是,Zellers连名义上的独立性也无法维持,这个从1931年就在安省滑铁卢打响的品牌,就这么永久消失了。

比这更惨的则是想“离家出走”也走不成:曾在智能手机领域开先河的黑莓公司因在苹果、三星等竞争者崛起后屡屡决策失误,一再贻误商机,季度营业亏损一度高达10亿美元以上,股价从148美元/股跌到10美元以下,2013年9月23日,黑莓主动“卖身”给“加拿大巴菲特”沃察(Prem Watsa)控股的费尔法克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Fairfax Financial Holdings),不到3个月后却被“放鸽子”,总裁海因斯(Thorsten Heins)也因此辞职。

并非仅有超大型公司才有流失之厄:一度号称“独立书店转型典范”的多伦多McNally-Robinson2010年申请破产保护,另一家多伦多风格书店World’s Biggest Bookstore今年3月31日关门大吉,许多观察家指出,中小本土品牌的生存状况其实更加艰难。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

首先,加拿大幅员广阔但人烟稀少,人口集中于靠近美加边境的狭小地域,因此设备、制造业的大型支柱企业对国外市场、尤其美国市场依赖度过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本世纪初以来,加拿大政府大力扶植石油等资源产业,获得丰厚利润,而传统的电气、通信器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则饱受冷落,曾是全国最富裕省份、制造业基地安大略,如今已沦落到吃补助的地步,同样是重要制造业和研发基地的魁北克省,如今也一片萧条,曾造出多伦多塔这样工业奇迹、研发出美国人也为之惊叹高科技战机的加拿大制造业,如今只剩下“庞巴迪”等少数明星尚存光华,许多“大鳄”因加拿大市场“池水太浅”无法腾挪,又不善于开拓海外市场,因此失去生机,Tim Hortons等“轻产业”品牌相对“鱼小好养活”,却也不得不殚精竭虑思考海外拓展,以提高生存能力,甚至吃过Windy一次亏,回家养伤不过几年又“红杏出墙”。

其次,一些本土品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高管薪金过高,造成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的病态,一旦业绩稍有蹉跌便万劫不复。

此外,尽管联邦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力推减税,但相较于美国,加拿大联邦、省两级政府针对企业的税赋依然偏高,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也依然相形见绌,这不仅导致加美边境加方一侧许多人宁可驱车过境购物,也不愿就近消费,以免付出更高价格购买同样商品,也让许多耳熟能详的加拿大品牌外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