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据媒体报道,成都市公交站台上设置的候车座椅都“长相怪异”:不但窄,而且坡度极陡,几乎无法真正坐下,勉强坐下也是既不舒服,也坐不久。据成都市建委重大办有关负责人称,如此设计,是为了防止被某些人久占,尤其防止被流浪人员占用作床,影响城市形象,并称不打算改变设计。
这种说法乍听振振有词,实则经不起推敲。
都说要建设人性化城市,那么城市公共设施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流浪人员也是人,也是城市社会的一份子,解决城市流浪人员问题,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的工程,并非候车座椅所应承担的使命。候车座椅的功能,就是为大众服务,流浪人员也是“大众”的一部分,也有权利用这些座椅,把座椅设计成这样,却拿流浪人员说事,于情理不合。
座椅是用来给人坐的,人的社会角色各异,但屁股的感觉却是差不多的,流浪人员坐着不舒服的座椅,普通人坐着也同样不会舒服。尽管座椅设计者拿出诸多“科学理由”,证明这样的座椅再舒服不过,但成都公交乘客怨声载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许座椅的设计者、建造者和决策者自己是不坐公交车、也无需在如此“设计科学”的座椅上候车,否则屁股生疼之余,怕不会如此轻松地认为,这样的设计师合理的吧?
有关方面拿“城市形象”说事,认为市内存在流浪人员是有损城市形象的,问题是这些流浪人员的存在有各种各样客观因素,有椅子他们存在,没有椅子,他们就不存在了么?再者说,一个城市里有流浪汉躺在椅子上,固然有损城市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公交站布满这种怪异的候车座椅,难道不同样有损城市形象?流浪汉是可以走动的,而那些不锈钢质的座椅却是要一直固定在各站点,供各地来成都的旅客“观摩鉴赏”的,两相对照,到底谁更“有损城市形象”?
面对市民的抱怨,有关方面摆出一副“我的座椅我做主”的姿态,声称这些座椅设计合理,不会做出什么调整改变。这些部门和有关人员可能弄错了自己的身份:城市的主人是广大市民,城建资金的来源,同样是广大市民的税款、提留,他们既是这些座椅的使用者、受益者,更是这些座椅、乃至整个城市的主人,而“市建委重大办”之类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为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各级干部,都只是受市民“业主”们委托、装修城市这个“大家庭”的装修队、工程队,业主们觉得该装怎样的座椅,那就装怎样的座椅,地是人家的,钱是人家的,自然该人家说了算,说到底,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城市”。
在国外许多城市的公园里、道路边,都有不少并非市政部门出资修建的座椅、长凳,它们有的是某些慈善组织、团体出资修建,有些是房产经纪之类经营者为做广告而修,有些则是某些家庭、个人为纪念某个已故的亲人,出资修建的“纪念凳”,不管目的是什么,这些板凳、座椅上是刻着团体的名字、镶着已故亲人的照片,还是挂着明晃晃的商业广告,但都是坐着很舒服、看上去很正常的,货真价实的板凳座椅,因为这些出资修椅子修板凳的团体、个人都明白,要实现纪念、宣传、点缀等附加功能,首先要让椅子、板凳“人性化”、“正常化”,能真正被人当椅子、板凳来用,否则等于花了钱,却让自己和大家都不舒服、不痛快。这些掏自己腰包、为城市和市民修座椅板凳的人,都能明白“椅子首先是让人坐的”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那些掏市民腰包修座椅的人,难道就真的不明白么?
人性化城市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去体现的。就拿修候车座椅来说吧,合适不合适,得让使用者说了算,如果不明白,就自己屈尊候几天车,享受一下自己设计的“科学座椅”,然后问一下尊臀的感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