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只有变成“犀利哥”才能得到救助

(2010-03-07 21:40: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著及其他

   如果只有变成“犀利哥”才能得到救助

 

原本不想写“犀利哥”,至少不想在此时此刻写,因为“犀利哥”其实大名叫程国荣,他本来就该去做亲人身边那个与常人无异的程国荣,而不是某些网络、媒体炒作下那个什么“最时尚乞丐”,那个什么“网络红人犀利哥”。如今他终于做回程国荣,原本恍惚的神智也逐渐恢复清醒,我们本不应打扰他。

公平地说,“犀利哥”的结局是个喜剧,但过程却是悲剧、闹剧。那些炒作者在客观上帮助了“犀利哥”,促成了大团圆的结局,但在主观上,他们却只是(至少一开始只是)将这个社会边缘人、可怜人,当作一个笑话,一个可以带来利益的炒作点,一个能折腾一下的花边,而不是真心想救助他;那些参与炒作的人可以扪心自问:你们的内心,是否曾希望“犀利哥”永远是可以提供炒作素材的古怪乞丐“犀利哥”,而不是即将回归家庭、同时也回归平常的社会普通一员程国荣?一些朋友将之斥为“伪善”,甚至斥为“作恶”,并非是没有道理的苛责。

这种将他人的不幸当谈资、当下酒小菜、当奇货可居小饰物的动机、行为,原本已让人如鲠在喉,说不出的难受。更让人难受的是,“犀利哥”居然最终只能凭借这种——坦率地说有些不怀好意——的“好意”,才最终获得了早该获得的社会关注和救助,才获得了本应获得的团圆结局。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关注、救助,以前躲到哪里去了?

他离家打工下落不明已有11年之久,在宁波的稠人广众间徜徉,据说也有好几年了,从此次“犀利哥”事件这样快就有下文(未必符合最初炒作者的本意)可以推断,如果社会救助机制能管有效覆盖、及时启动,如果民间救助的目光能早些投注到这些特殊的不幸者,大团圆的一天,原本无需等这么久,更无须让一个不幸者必须付出曝光全部伤疤的惨痛代价,才能获得这样一个说得过去的结局。

“犀利哥”成为网络名人后,宁波市有关方面纷纷表示关注,并提供了救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行政职能部门,发现需要帮助者,并帮助他们重返社会、重新过上正常生活,原本是其职责所在,他们理应尽量让每一个辖区内的不幸者不被社会遗忘,而不是等这些人被社会推到聚光灯前,才恍然大悟帮地进行“帮扶”;他们理应避免程国荣们变成“犀利哥”,而不是等程国荣们变成“犀利哥”之后再行动。

在国外(比如温哥华),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同样很突出,几乎每个普通市民,都或多或少参加过对这些人的救助,但这种救助是静悄悄的、常态的,却也是日常化、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比如许多超市里的“食物银行”,街角巷尾的“庇护旅馆”,以及为这些不起眼、但一直运转的慈善设施默默工作的义工们,都是街头常见的景致。在这些(官方或民间)动静不大、更没有眼球效应的帮助机制下,许多流浪者免于饥寒,不少人最终重归社会,救助者和被救助者的名字,却都没有成为新闻焦点。

许多国外城市都对采访、拍摄接受救助场面,加以严格的限制,以免影响社会公平,伤害被救助者的尊严。换言之,倘若程国荣是一个外国流浪者,他也许能得到更早的救助,却永远没有机会变成“犀利哥”。

官办也好,民办也罢,人们的同情心和援手,应该主动而默默地伸向社会边缘、底层,伸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尽可能给他们一件体面衣服,帮他们遮掩难堪的伤疤,而不应在伤疤中找寻特别的一块并大肆炒作,更不应让同情、援手,附着在这种畸形炒作之上。在现代公民社会里,“犀利哥”本不该出现,更不能让人感到,只有成为“犀利哥”,才可能得到关注和帮助。

让“犀利哥”这个词成为历史吧!程国荣需要的是安静和治疗,而在城市的边缘,还有更多需要救助的不幸者,我们不应等他们变成(或者“被变成”)下一个“犀利哥”,才匆匆忙忙地去送上一些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