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总鉴”
(2009-12-26 17:35:16)
标签:
军事 |
分类: 史论 |
太平天国的“总鉴”
太平天国后期封王众多,许多较重要的王爵衔号中都有一些或长或短的加衔,其中长的有洪仁玕的52字、李秀成的37字等,短的只有千篇一律的“顶天扶朝纲”5字。
在这些加衔中,有一个极特殊的称号“总鉴”。
说其特殊,主要是获得“总鉴”称号者身份实在不同一般。
目前已知的“总鉴”,有京内、京外总鉴,分正、副、又正、又副,共8位,让我们来看看人选:
殿前京内正总鉴为懿王蒋有福;
殿前京内又正总鉴为信王洪仁发;
殿前京内副总鉴为勇王洪仁达;
殿前京内又副总鉴为巨王洪和元;
殿前京外正总鉴为崇王洪利元;
殿前京外又正总鉴为元王洪科元;
殿前京外副总鉴为长王洪瑞元;
殿前京外又副总鉴为见王洪现元。(1)
这8名总鉴中洪姓占了7位,其中洪仁发、洪仁达是洪秀全的哥哥,虽无文化、才干,且贪婪庸鄙,但对洪秀全愚忠;洪和元以下5位都是洪仁发的儿子,洪秀全的亲侄子;唯一的非洪姓蒋有福,是西王萧朝贵的次子,理论上是洪秀全的外甥。也就是说,在京内京外担任“总鉴”的,竟都是洪秀全的血亲(或名义血亲)。
从字面上理解,“京内总鉴”应该是类似御史大夫、都御史一类的中央监察官,“京外总鉴”则应是类似西汉刺史、明代巡按那样,由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职责是考核各级官员是否称职,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君主,供后者作奖惩升黜的参考依据。
很显然,对于任何政权而言,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在这样的位置上,洪秀全毫不犹豫地信用了“自家人”。
这是符合己未九(1859)年以后,洪秀全的用人取向的。
这年四月一日,刚刚到达天京仅17天的族弟洪仁玕被任命为“精忠军师干王福千岁”,“爵同南(冯云山)”,地位一下超过了包括石达开在内所有外臣,开了重用血亲之始。此前他曾在丁巳七年(1857年)提拔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但这两人的班次仍在石达开之后。
次年十一月初十,洪秀全以幼主名义,让洪仁发、洪仁达和驸马们“爵同西王”,而在此前,他们已“爵西尚(上)南下”,也就是说,这些亲贵外戚,一下都升到了所有外臣望尘莫及的高度。
这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幼主下诏添设殿前正副赉奏官,专司向洪秀全递交本章,一天后任命外甥幼西王萧有和任赉奏,因萧有和年纪太小(虚岁据说14,一说12),辛酉十一年(1861年) 正月十六日,封黄得用为忠诚四天将、代理赉奏,而这位后来封弼王的黄得用,也是洪秀全的表亲。(2)
辛酉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天王下诏“永定印衔”,洪仁发、洪仁达,以及洪仁发的的儿子和元、瑞元,洪仁达的儿子锦元(他们一共有10个儿子,另7位此时应该过于年幼,甚至可能根本未出生)等,都排到了陈玉成、李秀成等所有重要朝臣之前,甚至死去的冯云山也不得不“让贤”。(3)
此外,这年正月二十日,幼主下诏,把京内文武百官部署中的精壮“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组成御林军,由“表们”,也就是洪、萧、蒋三姓皇亲的子侄们统帅。
而据李秀成、洪天贵福的供词,后期天京城的巡查、关卡盘查等,由洪仁发、洪仁达的儿子们负责,“一切朝政”归洪仁发、洪仁达、萧有和掌管,而洪仁达达“并管银库及封官钱粮等事”,也就是说,政权、军权、财权,都牢牢掌控在洪姓手中。(4)
作为能左右官员升降、乃至生死的监察岗位,洪秀全自然不能任其旁落,是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便是这份令人惊讶的“皇族总鉴名单”。
一些论者可能会认为,“总鉴”不过是加衔,并无实际意义,这几位总鉴老的老、小的小,有的估计都没断奶,又能起多大作用?然而这些人说到底不过是洪秀全的木偶,幼主最迟自己未九年就开始批答奏章、发布政策、封赏官员,谁都知道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自己主见,但又有谁能否认,这些以幼主名义发布的诏旨,对后期太平天国的命运轨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看到,幼东王(其实是天王的儿子)杨天佑、幼西王萧有和的“虚衔”中赫然列有“殿前统领转奏”和“殿前赉奏节钺”,而这两项职权,上述两名十岁出头的少年千真万确承担了。
更何况即使是虚衔,也反映了洪秀全的政治态度、立场,如杨秀清的“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每一个字的增删,都反映出杨秀清政治地位的演变,和太平天国政体的重大变化;早期诸王的“风、雨、雷、电、霜、露”系衔,是有还是没有,是“电师”还是“圣神电”,关乎此人是神是人、是人是鬼,可谓字字千钧。对于后人、外人,不过是虚衔甚至儿戏,但对于洪秀全固然郑重其事,对于当事人又何尝不牵肠挂肚?
这8位总鉴虽然能力、年纪都不合适,但“政治可靠”,他们的确控制了“京内”百官的思想和动向,《李秀成供词》里提到他们对有二心者“剥皮舂砂”,对举报谋反者“封以王爵”,连位高权重如李秀成者,对他们的监控也胆战心惊,处处提防。
至于“京外”,他们的能量就几乎为零——这8个人1860年后曾经放过外任的似乎只有一位(巨王洪和元,曾守安徽运漕镇),天国后期官爵众多、山头林立,他们恐怕连花名册都对不齐,又如何有“总鉴”百官的威权和能力?
总之,以洪姓组成的总鉴班子,虽然无力控扼外朝,却辅助洪秀全在天京城内巩固了“父子公孙”的家天下体制,并随着这个不合时宜的体制一并被战火埋葬。
参考书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