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石油时代”的石油开采与应用

(2009-01-19 04:04:31)
标签:

财经

分类: 杂著及其他

 

“前石油时代”的石油开采与应用

 

即将过去的2008年,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让全世界都随之惊心动魄了一把。在当今这个时代,石油作为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材料,早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任何一个普通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

然而现代石油生产的历史,即使按照最早的一种说法,也只能追溯到1846年,迄今不过162年而已,而在此之前,长达数千年的“前石油时代”,“石油”的名称和若干属性,早已为各地的人们所掌握。

那么,“前石油时代”的石油开采与应用史,又究竟是怎样的面貌?

 

             谁最先发现和记载了石油

 

按照中国一些当代著作的说法,最早发现和记载石油的是中国人。

一些人认定,《易经》中“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指的就是石油自燃现象,如果此说成立,至少3000年前中国人就发现和记载了石油,因为《易经》至晚成书于西周,而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不少成句成章的《易经》卦辞。

另一些人则认为,公元1世纪班固《汉书》在《地理志》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即今延安一代,这则记载说明在陕北一些地方,石油在190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

但在国外,有相当多的人对“中国说”不以为然。

一些人认为最早发现和记载石油的是古代阿塞拜疆人,阿塞拜疆本身就是古闪米特语“火的土地”之意,中亚古老的祆教(兴起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最早的圣火坛“不灭之火”,被一些考据者认定以石油为燃料。

一些人认为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公元前2500左右,他们就用沥青进行雕刻,还用沥青和砖混合,建造神庙和宫殿。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印度河流域、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达罗毗荼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用沥青建造的一个浴室,已被考古学家发掘。

谁最早开采了石油,谁最早打出原始的油井,争议同样不少。

英国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公元4世纪时中国四川使用竹竿钻井,获取石油,并以之为制盐的燃料;而西方主流观点则认为,古代波斯首都苏撒附近的阿尔利卡,早在距今2500年前就开始采油,油井的历史要早很多。

这些关于早期石油开发的资料,许多都只能供参考,而无法作为立论的确凿证据。如《易经》中记载的“泽火”,很难断定究竟是石油、天然气还是沼气,而四川的竹竿深井,所打出的实际是天然气,并无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也打出了石油,事实上这种依靠空心竹接驳而成的深井,如果打出的是石油,是几乎无法进行稳产的。同样,那些以沥青雕刻、沥青建筑为论据证明石油应用起于中亚或西亚的,也无法判断那些古代人用沥青为建筑、艺术的原料,究竟是出于对石油属性的认识,还是不过无意识地信手拈来——中国在商代就用陨铁制造兵器,但铁文明的历史只能从春秋算起。

不过“石油”一词最早诞生倒的确是在中国:公元977年的《太平广记》就出现了这一名称,100年后沈括《梦溪笔谈》,更让这一名称为天下所熟知。在西方,“石油”一词约出现在12世纪,由希腊语petra (岩石)和oleum(油)组成petroleum的新词。不过此前中外都出现过五花八门的石油“别名”,如波斯人的称呼“石脑油”(naphtha),中国的“石脂水”、“石漆”等等。

可以说,众多古代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分别独立发现了石油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记载、开发和利用,有的较早,有的稍迟;有的利用范围广泛,有的比较狭窄,为古人“争正统”、“抢第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前石油时代”石油有什么用

 

今天,石油的用途可谓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处处可见石油制品的踪影,可是“前石油时代”的人们,究竟用石油来做什么?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的、确凿可考的用途是最匪夷所思的——盖房子。

前面提到的印度河流域古代沥青浴室、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沥青殿堂,是最早用石油副产品建成的建筑。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新都巴格达,全部街道都由柏油铺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柏油马路化”的城市。

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似乎“后知后觉”,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对“石油盖房”毫无述及,这大约因为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秦砖汉瓦等“新型建材”,没必要去折腾“脏乎乎”的沥青吧。

另一项古老的用途是治疗人畜皮肤病,在古代波斯阿尔利卡,石板上明确记载了用沥青治疗癣疥等皮肤病的实例,10世纪阿拉伯旅行家麦斯欧迪在笔记中称,巴库人用沥青给马治疗皮肤病,13世纪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中国途中经过巴库,在著作中记载这里的石油“可以作为药膏治疗人畜身上的瘙痒和疮痂”。在这方面,中国的记载出现较晚,最早用石油治疗皮肤病的记载是元朝《大元一统志.卷四.陕西》,称延长县南迎河有一口油井,所产石油“兼治大畜疥癣”,此后明代《本草纲目》又有更翔实的介绍。由于元代有大量中亚的“色目人”在中国做官、经商,一些观点认为,这种用石油治疗人畜皮肤病的做法是从中亚、西亚舶来的。

石油被发现是因为它可燃,燃料功能当然也不会被放过,几乎所有在古代应用过石油的国家都有用油照明、点灯的记载,在古代波斯,石油一直是上层和王室的重要燃料,而在中国,石油曾被制成蜡烛。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用石油照明的多是下层民众,这是因为石油点灯有浓烟,不但熏眼睛而且污染帐幕,在波斯等地,宫廷的户外、露天活动照明,附着力强、不易熄灭的石油成为首选,而在中国,类似场合往往使用牛油、鱼油为燃料,这恐怕更多是国力和成本的问题所致。

任何新生事物,最早应用恐怕都在军事层面,石油也不例外,在这一方面,中外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而且最初都用于海军。

公元668年,希腊裔叙利亚工匠佳利尼科斯将自己发明的“希腊火”带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种“秘密武器”用特制管子喷射,沾水就着,喷射时伴有浓烟和巨大声响,更能附着在船体、船帆和人身上燃烧,对敌人船只、士兵杀伤力巨大,678年6月25日清晨,劣势的拜占庭用这种神秘武器大破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舰队,歼灭2/3的舰船,此后“希腊火”被称为“基督教世界的保护神”,如获至宝的拜占庭皇帝索性将“希腊火”的作坊放在皇宫里,进行最高级别的保密。这种“希腊火”后来曾被科尔多瓦哈里发和法国安茹伯爵所掌握,最终却由于过于严苛的保密措施而失传,1939年,德国学者豪森施坦曾进行复制,但没有成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希腊火”的主体是轻质石油,其他成分中可能还包含沥青,人们所无法索解的,是它为何不需点燃,沾水就着火甚至爆炸,一些学者分析认为,“希腊火”中可能混有生石灰。

在中国古代同样出现了类似“希腊火”的“猛火油”,这种“猛火油”主要成分同样是石油,不过以“猛火油柜”为发射装置,以火药为引火装置,晚唐时代就已大规模应用。五代时期,后梁皇帝朱温和后来成为后唐皇帝的李存勖在黄河上夹河相对的德胜南、北城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残酷血战,后梁军兵力占优,用水军舰船搭造浮桥控扼河面,切断后唐军补给,后唐大将李建及就用“猛火油”焚毁浮桥,反败为胜。

“猛火油”最大的特点就是越用水泼烧得越猛,因此很快有人打起了用于攻城的主意。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收到定都扬州的割据政权——杨吴从海路送来的“猛火油”,便打算进攻幽州(今北京),作为对“猛火油”攻城效果的尝试,结果被他的妻子、皇后述律平以“有失仁德”的大道理劝阻,北京城因此逃过一劫。

由于“猛火油”不像“希腊火”那样可以发射,而是就地点燃,靠风吹、水漂杀伤敌人,打仗时经常要“听天由命”。公元975年,北宋进攻南唐首都金陵(南京),南唐水军大将朱全赟从鄱阳湖率水军15万驰援,当时水上实力南唐占优,朱全赟又大放“猛火油”,更是占尽上风,谁知风向忽然转变,“猛火油”不认自家人,把南唐舰船点了个满江一片红,结果北宋水军反败为胜,南唐水军全军覆没,朱全赟自杀,南唐不久也因援绝而灭。“猛火油”的“临阵倒戈”,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正因“猛火油”这种“关键时刻不听招呼”的“劣根性”,后来的历朝水师改而发展火箭、火炮,而把“猛火油”束诸高阁。

“希腊火”或“猛火油”都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精尖玩法,不少民族玩不起,就采用最简单的办法。阿塞拜疆人在中世纪的城防模式,就是建造很多高塔,居高临下,先泼石油,再扔火把,这种办法被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广泛使用,使得后者成为著名的防御强国。耐人寻味的是,花剌子模的名城撒马尔罕,却也是被蒙古大军用泼石油的办法攻陷的,真可谓“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不少外国应用石油的方法中国并不普遍,但中国也有自己的“绝活”: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就记载,中国人用石油做车辆润滑油,并用来涂抹水缸、水磨等,用于防渗漏,《梦溪笔谈》更记载了陕西用石油制作墨块,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些就是外国人所不能及的了。

在国外,石油贸易很早就成型:巴库的大多数石油自古就用于出口,主要“消费国”为波斯,马可波罗记载,“这些油足可装满100条船”、“人们从很远地方来此取油”。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形成石油贸易链,五代十国时,越南曾多次向中国境内各政权“进贡”“猛火油”,但这并非贸易,也非原油。

 

               从“前石油时代”到石油时代

 

人类如何进入石油时代,记载也有分歧。

美国人声称,1859年8月29日,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泰斯维尔小镇打出一口深21.69米的油井,这口井被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德雷克也被奉为“石油工业之父”,被认为开启了石油时代的大门。

不过俄国人却认为,1848年俄国人谢苗诺夫在巴库附近、里海阿普歇伦半岛的比比和埃巴德所开凿的油井,才是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因此苏联时代的百科全书毫不客气地将“石油工业之父”封给了谢苗诺夫。

很难把这顶“第一”的帽子判给任何一方(或像某些记载那样判给中国),公平地说,德雷克的成就更快地转化为大规模产业,但谢苗诺夫则最早使用了井架钻井技术,更在1861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炼油厂,二者对开启“石油时代”的贡献可谓不相上下。

唯一无争议的是,一位名叫亚伯拉罕.吉斯纳的加拿大人发明了煤油提炼法,成为石油产业大发展的第一个推动力,美国、俄国的一系列创举都可以追溯到这里,似乎吉斯纳才该是“石油工业之父”——不过且慢,人家吉斯纳提炼出煤油不假,可那是真正的“煤”油,从煤里提炼出的。

1859年,第一台可使用的内燃机诞生;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不论内燃机、汽车或轮船、火车,最初的主燃料都是煤炭或煤炭制品,但人们很快就发现,石油是最合适的现代燃料。一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取代煤炭,成为绝大多数车辆的主燃料,而航空时代的开启更让石油地位陡升——从诞生的第一天起,飞机就和石油结下不解之缘。

不过直到1950年,煤炭仍是第一能源,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快改变了一切:由于能源需求量大增,便于开采和运输的石油优势愈益凸显,当石油化工继而崛起、并迅速压倒煤炭化工,成为化工行业的主力军后,约在50年代末,石油跃居能源消耗量首位,彻底颠覆了煤炭时代。

“前石油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这个“时代”漫长而零碎,充满了争议、疑问和空白,但正是在这样漫长的“前石油时代”里,人们一点一滴地了解着石油的每一个属性,并最终厚积薄发,将世界带入了如今的石油时代——一个给人以莫大方便、同时又造成莫大烦恼和隐忧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