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学校”不应只有“清除”一个选项
(2008-10-25 19:44: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近日,广东东莞市有关方面加大了对“黑学校”(主要为中小学)的整顿力度,市政府和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先后表示,要全面彻底清除无证中小学,即所谓“黑学校”,绝不手软。
“黑学校”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较诸正规、合法的公办、民办学校一般有较大差距,学生就读这样的学校,学习质量和前途均难以得到保证,加以整顿、规范,是应该的、必须的,在整顿过程中严格执法,严打部分“黑学校”背后的保护伞,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然而在喊出“全面彻底清除”、“绝不手软”这样掷地有声口号之余,我们是否该先想一想,如此众多的“黑学校”(据说仅东莞就有数百所以上)为何屡禁不止?为何它们能轻松招到如此多的生源,并一直生存下来?
同为孩子父母,将心比心,又有哪一家的家长,只要有更好的办法,会舍得把孩子送去条件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黑学校”?要知道此次整顿、清除的“黑学校”并非黑大专、黑大学,而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黑小学、黑中学,这个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在学习方面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最最耽误不得的,一旦耽误,就是对孩子一辈子的不负责任,哪一个家长会忍心这样?
许多业内人士都承认,东莞等地之所以出现这样多的黑小学、黑中学,其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缺口过大、生源旺盛,也就是说,在一些新兴城市,存在着这类“黑学校”生存的土壤。
造成“黑学校”盛行的的原因,各地未必相同,有的是城市规模扩展过快,原有中小学覆盖不及;有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大批外地和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拖家带口,学龄子女入学十分不便;还有些是因种种原因被关在官办中小学门外,却又付不起正规私校高昂学费。这些都是和成千上万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黑学校”其实不难清除,但清除了这些“黑学校”,这些学生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维护?据报道,仅此次东莞清除“黑学校”,被分流安置的学生就达2500多名,前已述及,“黑学校”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正规学校不敷需要,既然如此,将如此众多的学生安置到正规学校,岂不是让本来就已僧多粥少的局面,变成僧更多、粥更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中小学教育是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应在整顿教育市场秩序的同时,伤及这些孩子的利益和未来。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处理“黑学校”问题时不应只有“清除”一个选项。事实上就在掀起此次清除风暴的东莞市,此次就有不少“黑学校”被认为是具备办学资质、且已提交相关材料的,这些学校在此次整顿中被补办了手续。这一方面体现了有关方面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政策的良好行政作风,一方面也提了个醒:既然教育缺口客观存在,既然相当多的“黑学校”既符合办学资格,自身也有“洗白”的意愿,为什么不能把工作效率提高一些、繁杂的手续简化一些,让这些学校尽早纳入正常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学龄儿童需要?
“黑学校”的确是需要整顿、应该整顿的,但在此之前,各方各面都应该自我反省,自我整顿一下,看看在那些不得不流入“黑学校”就读的孩子面前,自己有没有什么值得改进、提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