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国哀悼是民族情结不是狭隘民族主义

(2008-05-21 08:54: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著及其他


  举国哀悼是民族情结不是狭隘民族主义

 

“5.12”中国汶川大地震造成灾区民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令海内外华人痛心,也引起众多本地加拿大人的同情和援助。自5月19日起,中国政府宣布全国哀悼3天,各地群众也自发组织了一些集体悼念活动。对此,一些加拿大本地民众表示不太理解,认为应该有更好的方式表达民族自豪感,担心这种行为是“有意识地激发狭隘民族主义”,甚至有网友在《环球邮报》网络评论版上留言,认为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高呼爱国口号“不免有点法西斯和希特勒主义了”。

作为遇难者的同胞,此时此刻能平心静气地面对这样的质疑,并耐心地沟通与解释,我想本身就表明了中国人的理智和客观。事实上,用各种仪式、形式进行举国哀悼,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传统。

拥有几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敬天法祖、死者为大的强烈意识,对因天灾人祸致使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惨剧表示公众性、集体性的哀悼,举行盛大的仪式,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战国时的大诗人屈原已经离职,仍然写下著名的楚辞《国殇》,作为对数万战争中罹难生灵的挽歌;西晋“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为内战双方死难将士举行公祭,赢得了全国军民的赞许;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导致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稍有作为的帝王总要撤乐减膳,甚至下诏罪己,以示与民同苦。这一切都不是帝王将相们情愿如此,或试图利用这种悲痛、这种情绪,采用某种仪式来激起民众的凝聚力,恰相反,是因为这种对死者的痛悼追思,这种继承死者遗志、做好生者本分的强烈意识,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识,不顺应这种意愿、这种共识,就是逆天而行,就是和民族情结背道而驰。

“5.12”的全国哀悼日也同样如此,不是政府或其它什么人将这种仪式性的哀悼强加给中国人民,恰恰相反,是中国人民哀悼死者,告慰幸存者的强烈民族情结和社会意愿,促使政府和其它方面顺应民意,造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首次为普通人举行的国典。如果谈人权,这就是人权的觉醒和进步;如果谈民主,这就是民主的功德和业绩。这不是什么民族主义,更不是什么狭隘民族主义,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底蕴凝聚成的民族情结,古已有之,今亦有之,有些外国朋友感到惊异、觉得新鲜,并非因为它此刻才出现,而恐怕仅仅是因为,这些朋友此前对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太少,认识太肤浅。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的传统,是从来不惮以最大的善意度人,同样,在数万生灵、数十万流离失所的无家可归者,和千百万悲痛欲绝的中国人救死扶伤、追悼往生者之际,那种以恶意猜度、衡量中国人言行的论调和言辞,无论如何是很不合适、很不合时宜的。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到中国传教,他们在了解了中国国情后,对中国人尊孔、祭祖等传统、习惯表示了尊重和理解,赢得中国人的好感,但他们的继任者却用僵化的、罔顾中国传统和实际的态度对待中国人,声称祭祖是违反教义的行为,必须取缔,结果导致中国官民的反感,加深了中外隔阂和不信任,造成了双方的无可追悔的损失。许多对“全国哀悼日”表示质疑、对中国民族主义表示惊惧的西人朋友,想必也会说,自己的愿望是让中国更“全球化”,让中国人更开放,更有包容性吧?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尊重、理解和包容都应该是相互的?几百年前利玛窦们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难道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和警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